如何鑒賞青瓷人物堆塑罐?
人物堆塑罐是東漢晚期燒製成功成熟的青瓷,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當時所燒製的五聯罐已作為陪葬的明器。到三國吳末在錢塘江東,杭州灣以南的地區燒製一種十分引人注目的青瓷器物,這類器物從東吳晚期、西晉時期的磚室墓葬中出土特別豐富。在發表的考古報告、簡報和報導中名稱各異,有的稱五罐瓶、五聯罐、堆塑瓶、飛鳥人物罐、穀倉、倉罐、百戲飛鳥穀倉罐、人物樓閣罐、魂亭、魂瓶、神亭壺等等。其實這類堆塑罐主要是以罐為主體,在罐上堆貼以人物活動場麵,各種建築、動物等造型,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又富於藝術觀賞性的一種特殊的用於殉葬的明器之一。堆塑罐上所反映的人物形象、活動場麵、建築形式與外觀等等都具有時代的特征,因此對研究西晉前後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提供了富於現實研究意義的第一手實物資料,理應成為青瓷收藏愛好者眼中的青瓷重器。
從江南地區眾多漢墓中出土了不少五聯罐。這類罐上部由五個罐(壺)組成,即中間一個大罐(壺),四周四個小罐(壺)置於一個大罐上。由於五個罐聯在一起,故稱它為五聯罐。五聯罐從造型上可以看出,它是由單純罐發展而來的。早期是陶製品,寧波市江北區山城東漢中期墓中出土的陶五聯罐,是一件典型的陶製品,此器物由五個罐與大罐組成,灰紅硬陶,火候較高。這類五聯罐發展到東漢中期偏晚就出現了施釉,故稱它們為釉陶。1974年浙江省臨海市大田雙山出土的一件,上部已出現堆塑的禽鳥、人物。1977年梅墟龍頭山出土的釉陶堆塑罐,罐上部呈五個葫蘆形罐,中罐較大,周圍四小罐,小罐之際堆塑人物、動物,形象逼真,場麵活躍生動,是件藝術珍品。
東漢晚期寧紹地區瓷窯遺址中保存了不少成熟瓷器的青瓷五聯罐,浙江郭縣沙葉河頭東漢墓中出土的青黃釉五聯罐,乃是代表作之一。該罐由大罐和五個小罐組成,在上部五個罐中,中間大而高,外圍四個小罐較小,小罐間及肩部堆塑各種人物、狗、飛鳥等。這種罐不僅有青釉,而且也有黑釉的,從上述實物可以清楚地看出五聯罐從質地上由陶器到釉陶,再由釉陶發展到瓷質。堆塑上由單純的五管(罐)發展到出現人物、動物。這類青瓷五聯罐是東漢晚期生產的主要明器之一。東漢晚期燒製的五聯罐已出現人物與動物,動物包括熊、獅、飛鳥、龜、魚、爬蟲等。到了三國吳時,除了上述造型與內容外,堆塑上出現了模擬建築,這類建築在東吳晚期出現,使整個罐從造型到內容,顯示壯觀與豐滿,並對建築的塑造愈來愈講究,規格也逐步顯示出高貴。由於出現了高大複雜的建築與建築群,人物活動場麵像演戲一樣拉開,各種動物千姿百態,加上人們對佛教的崇拜以及設置紀年紀事的龜跌碑等等,使整個器物的造型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麵。
堆塑罐到西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時期,可以說,從造型到內容已基本定型,這可從窯址遺存和大批東吳末到西晉時期的磚室墓中出土的堆塑罐來證明。就目前所知,生產與流行這類堆塑罐,是從吳晚期至西晉晚期。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出堆塑罐發展的曆史全過程,它是由五聯陶罐發展而來的。
堆塑罐上堆塑物從造型到內容可以分為六類。
一類堆塑罐的特征與年代
五個罐(壺)中間一個大罐高於周圍四個小罐,上部堆塑物中開始出現門閣之類簡單的建築,顯然是東漢晚期門關建築的模式。堆塑之人物中出現跪坐的人物、舞樂雜伎和騎獸神仙等;堆塑中出現狗、羊、熊、飛鳥和虯龍等動物。這類造型器物,與武義桐琴果園出土堆塑罐相似,該墓出土有永安元年(公元258年)紀年的神獸鏡,因此這一類罐的時代應為東吳早期,即公元258年左右。20世紀90年代陳縣太平二年(公元257年)紀年墓出土堆塑罐,造型亦與上述罐同。這時應為堆塑罐的開創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