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認識和鑒賞六朝的動物形象青瓷?
從目前出土的東吳、西晉、東晉和南朝時期的青瓷中,從造型看,動物形象的運用值得作些研究,尤其是西晉時青瓷的成就最為突出。這一曆史時期,勞動人民製作的青瓷,製作技術漸趨成熟,造型的多種多樣和裝飾的富於變化,在我國青瓷發展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陶瓷藝術發展史上最有創造性的、充滿活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早期青瓷造型構思巧妙,器型豐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以動物形象作為創作的依據和素材。可以說,早期青瓷造型中,動物形象運用的量之多,比例之大,形式之多樣,設計之精巧,都是以前任何曆史時期所無法比擬的。
動物和人類的生存發展關係最為密切,早在7000年時河姆渡文化時期的原始藝術中,就經常出現以各種動物形象為主題的藝術品。例如在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出土有羊、狗、鳥、豬、牛等等動物的堆塑藝術品。因此說以動物形象為主要裝飾,曆史悠久,著稱於世。
六朝製瓷藝術家們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辛勤勞動,繼承我國古代造型藝術的優良傳統,為我們留下了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時代氣息的青瓷藝術珍品,而動物造型的青瓷品,無疑是其中的精華所在,它是前代動物造型藝術的再豐富和再發展,作為一個承前啟後的重要曆史時期,它又為以後隋唐、宋元乃至中國古代陶瓷藝術向更高水平、更高境界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借鑒和經驗。早期青瓷造型中動物形象的運用,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形象類動物塑造
以保持青瓷器物外形基本完整,在器表的顯著位置象征性地附加或堆塑動物形象作為裝飾,通過簡練的、富有想象力的藝術手法,以達到象征和聯想的效果。
1964年江蘇南京出土的青瓷鷹形雙耳盤壺,是象形類青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年品之一。在盤口壺的肩部堆塑鷹首,壺下部堆塑粘貼兩隻鷹爪,肩部左右各置一耳,耳下線刻碩大的圓形羽翼。這件器物造型的功力在於鷹形和器物結合的比較自然,整體感強。鷹形的表現簡練而且含蓄,借助器腹的渾圓飽滿,非常概括地、形象地襯托出鷹的威嚴和矜持。
1976年江蘇宜興西晉永寧二年(公元302年)墓出土的青瓷猛獸尊,是一件造型奇特,製作精良的青瓷製品。腹壁堆塑神獸,雙眼突出,口內含珠,形態猙獰。從象形類器物造型特點來看,猛獸形象表現得相當的成功,直白地表現了該獸的勇猛和剛毅。
這一時期形象類青瓷中比較有特點的,還有一種器型是雞頭(首)壺(或羊首、虎首壺),它是由盤口壺逐漸演變而來的,到了東晉以後,除了在壺的肩部貼塑引頸高冠的雞頭,後部還出現了龍頭裝飾的把手,壺的口額加高,壺身修長,造型優美而勻稱,且宜於實用。
擬形類動物塑造
以整個器物外形的主體,模擬一個完整的動物形象。
這是青瓷造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它在器形上設計別具匠心,對表現對象觀察細致而且敏銳,能夠抓住動物造型的基本特征,並運用了高超的寫實手法。在胎體的掌握、捏塑手法和技巧、施釉和燒製水平上都有較高的水準。由於器型生動活潑,形象外觀引人注目,有許多令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的精品為我們所熟悉。
青瓷羊尊,1958年江蘇南京清涼山吳墓出土,一直被視為六朝青瓷藝術品的代表作。整個器形被塑成一隻溫馴可愛的羊形,它四蹄臥地,渾圓的身體很舒服地蜷作一團,眼睛平視前方,神情安靜,造型穩重。加之釉色均勻、晶瑩、典雅,使觀之者無不為之流連駐足。
與南京清涼山東吳墓青瓷羊尊相比較,1976年江蘇鎮江出土的醬褐斑青瓷羊尊,蜷伏的前腿好像正要爬起來,頭部上揚,雙眼圓瞪,嘴微張,器身點染不規則的醬褐色釉斑,使這件青瓷羊尊在同樣安詳的神態中,又帶有幾分活潑和頑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