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卷(3 / 3)

耿、李聞成功殂,使中軍王明、李有功持書入廈門,議招撫。鄭泰與洪旭、黃廷、蔡雷鳴議曰:‘先王東征之日,猶有權宜通好之意。今沿海遷移,慘至此極;縱不為他省計,獨不為桑梓計乎’?因請於世子;世子曰:‘先王開國東都,草創未平,遽爾崩殂,餘將東承遺緒;諸君苟能息兵安民,無墮先王一生孤貞苦節,甚善’。泰等議照朝鮮例,遣楊來嘉入京侍命;不報,來嘉回。時世子複書於耿、李雲:‘日在鷺、銅,多荷指教。讀“誠來誠往、延攬英雄”之語,雖不能從,然心異之!頃承惠書,尚襲遊說之後談,豈猶是不相知者之論乎!東寧偏隅,遠在海外,與中國版圖渺不相涉;雖夷落部曲日與為鄰,正如張仲堅遠絕扶餘,以中土讓太原公子;閣下亦曾知其意乎?倘能延攬英雄、休兵息民為念,即靜飭部曲,慰安邊陲;羊、陸故事,敢不勉承!若夫疆場之事,一彼一此,勝負之數自有天在,得失難易,閣下自知,亦無容贅也’。

遣戶部郎中賁岱、兵部郎中金世德入閩,安插投誠各官。

時既遷界,遣滿漢兵部、戶部郎中各一員,安插海上投誠官員;上下相蒙,真偽莫別。武職率眾降者,照原銜議(原文為謹)敘;隻身降者,降三級;文官亦降二級補授。又有武改文之例;都督改副使,副使改僉事,參、遊改同知。或目不識丁,謬膺監司;力無縛雞,濫受總兵。斯時,幸功名者多藉此為捷徑。

冬、十月,明招討大將軍世子鄭經入東都。

成功既殂,黃昭奉成功弟世襲為護理,謀將嗣位;世子經乃偕陳永華、周全斌、馮錫範率兵東渡。十月晦,世子至。十一月朔,黃昭會諸部來攻。值大霧晝暗,諸將皆迷失道,獨昭先至,破營而入,世子潰,幾為所困;周全斌率左右數十人力戰,昭中流矢,斌斬以徇。忽而霧消天朗,日向午矣。其眾驚潰,皆曰:‘吾君之子也’!悉投戈降。世子慰諭之,遂入安平鎮;收殺李應清、蕭拱辰、曹從龍等,餘皆不問。曰:‘令反側子自安’。使人請世襲至,待之如初。

鄭經以賞勳司蔡政為審理所正,巡訪封內。

東寧初開,南、北二路之人猶尚夷習,相沿侈靡,等威無別。成功方欲遣官敷教,會疾革,不果。至是,鄭經以政為審理所正,巡訪其地。所至,毀淫祠、崇正道、定製度、別尊卑,民悉向化,知所率循。

十一月,鄭經以左虎衛黃安為勇衛將軍。

安,雄勇善戰,從成功起兵;累升至左衝鎮。隨攻南京,既克鎮江,成功命安總督水師,守三叉河;成功兵潰,安斷後,保全諸軍回桌,擢左虎衛。從征台灣,領先鋒印;親冒矢石,遂平其地。及成功殂,世子至台,會黃昭之變,在台諸將鹹擁兵觀望;獨安率所部來援,力戰破之。世子曰:‘世亂識忠臣,非君吾幾不保’!因約為婚姻,裂襟與之。事定,升為勇衛將軍;尋以女(原文為子)妻其子。

癸卯、二年(明永曆十七年)春、正月,明招討大將軍世子鄭經自東都回思明州。

經既定內難,祭告先王;調諸將分守各汛,自率周全斌等及其叔世襲回思明州。是年,永曆訃至;經猶奉正朔,稱永曆十七年。

鄭經以審理所正蔡政兼理思明州事。

時經因遷界,外給不至;而軍需迫切,民苦征役。以政有長才,命兼理思明州事務;政虛心撫字,斟酌用緩,均勻甲裏,嚴革濫蔭:凡所興除,悉因利害,島人皆德之。

夏、六月,鄭經執其戶官鄭泰幽之;泰自殺。

泰守金門,貲以百萬計。經自東都回,得泰與黃昭往來書,疑其有異誌;泰不自安,稱病不入謁。經欲襲之,或勸泰勒兵見經自白;泰曰:‘吾今救死而已!若稱兵,適重吾罪也’。又勸其投清;泰曰:‘芝龍已誤,豈容再誤’!遂艤舟待命。陳永華謀以世子將歸東都,命泰居守,鑄居守印,差協理吳慎齎至金門授之;泰猶豫未敢入謝,弟鳴駿力讚其行,遂帶兵船及餉銀十萬赴思明州進見。鄭經慰勞畢,遂托更衣以入;永華即榜泰之罪,並出所與黃昭往來之書示之。泰欲向辨,洪旭曰:‘無庸也’;挽之別室幽之。周全斌率兵並其船;獨蔡璋一船逸出金門。鳴駿倉卒與泰子纘緒率諸將及眷口下船,入泉州港投誠;船凡二百餘號、精兵八千人、文武〔官〕數百員,周全斌追之不及。泰聞之,遂自縊;詔封鳴駿為遵義侯、纘緒為慕恩伯,同降文武官班賞、敘用有差。

秋、七月,鄭經以思明州蔡政為協理刑官,使日本。

先是,傳鄭泰有銀巨萬寄日本。鄭經使政往征以佐餉,倭首酋已將原銀包封付政。適泰弟鳴駿亦使人持勘合至,倭首酋以其有據也,將欲與之;政告之曰:‘鄭泰,我國故司農也,糧餉由其掌握;所寄乃我主國帑,於義取之固當’。倭人韙之;乃皆不發,而收貯以待後命。

鄭經以黃而輝為思明州知州。

〔而〕輝,黃廷之子。自鄭鳴駿投誠,鎮營多叛:右武衛楊富、左武衛何義、忠靖伯陳輝、參軍蔡雷鳴等皆先後來降。八月,前提督黃廷自銅山入見鄭經,經慰勞之。

九月,荷蘭紅夷犯兩島。

紅夷糾集甲板船十六隻、夷兵數千,會靖南王及總督同攻金、廈兩島;約事定之日,築城浯嶼貿易;如廣東香山澳例。總督李率泰遂議平島。

冬、十月,靖南王耿繼茂、總督李率泰督滿、漢投誠官兵及紅夷甲板破思明州。

繼茂、率泰調投誠官兵船隻同甲板出泉州,以陸路提督馬得功統之;自引小船從同安出,海澄公黃梧、水師提督施琅出海澄。鄭經部分死士,令周全斌迎戰。十九日,遇得功於金門烏沙頭,時甲板十四隻、泉州戰艦三百餘號,全斌以十三船直衝其〈舟宗〉,往來攻擊,剽疾如馬,紅夷炮無一中者。得功兵望見,披靡不敢前;得功殿後,為全斌所破,赴海死,舉船兵眾皆歿。已而,繼茂、率泰、黃梧、施琅各濟師,鄭經以寡不敵眾,遂棄思明州及金門,退守銅山。繼茂等兵入島,男女童稚虜掠一空,遺民數十萬靡有孑遺;遂墮其城、焚其屋,棄其地而回。先是,有“嘉禾斷人種”之讖;至是果驗。

十二月,鄭經至銅山。

金、廈既破,經收餘眾退屯銅山;而兩島之舊將、殘兵、官員、紳士無船可渡者,或投誠、或逃遁,流離失所,死亡殆盡。

甲辰、三年(明永曆十八年)春、正月,明五軍都督周全斌來降。

鄭經駐銅山,諸軍乏糧,周全斌欲襲洪旭而並其船;旭亦防之。值海風大作,船各飄開,全斌遂率所部入漳投誠;詔封為承恩伯。而洪旭以杜輝守南澳;輝亦掠旭輜重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