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林炳章實業思想初探(3 / 3)

三、實業與教育

實業教育主要是指近代以來為培養農、工、商等各種新式人才的一種專門教育形式,主要內容是創辦實業學堂,在普通學堂裏開設實業課程、開辦專業培訓、開展宣講、演說及出版、發放圖書等與傳播實業知識有關的各種活動,是教育近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實業教育最先出現於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展時期所辦的一些新式學堂。當時洋務派為“求強”、“求富”開辦一係列新式的軍用工業和民用工業。在創辦工業活動當中逐步認識到外語和專門技術的重要性,因而要開辦一些新式學堂來培養這方麵的人才。甲午戰爭的慘敗更是讓中國的士子們認識到要“興西學”、“啟民智”的重要性,從而引發“學戰”思潮。中國要富強,必先發展工商業,要發展工商業,必須有人才,要有人才,必須靠教育。實業教育便是在當時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創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成為當時時代的強音。嚴複在《論實業教育》中談到“夫吾國實業之閉塞,論其大歸,不過二病而已。不知機器之用,與不明物理與化學也。是故實業之教育,必以之數者為要素,且其為教,宜力為其普通。”可見,當時興辦實業教育已成為迫切之舉。

作為致力於“實業救國”的有識之士,林炳章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實業與教育密切相關,實業與教育是救亡圖存的兩條重要途徑。“中國今日強必自教育始,富必自實業始”林炳章也不斷與當時的進步人士探討中國實業與教育的發展。如在遊曆日本期間,與中國大實業家張謇相遇,兩人在相互交流中,肯定了教育對實業的促進作用,而且要積極推進實業教育的發展。他對張謇的“父教育母實業”思想表示認同,他說道:“欲寓教育於實業中而以實力推行者,宗旨之精有非遊談者所能夢見也。”

他在日本的遊曆考察就注意到日本開設實業教育學校,對其工業的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日本於工業極注意,年來商務進步是其效果,聞其附設織工徒弟及實業補習諸學校……吾國亟宜效仿也。”設立實業補習學校有助於工商業人才的培養,得多數實業家與多數有常識之國民,便會促進工業的發展,從日本的發展情況來看,這一點是確實無疑的。反觀中國國內的工業製品,林炳章深覺中國的大多是出自於熟練工人之手或者是學徒之手,樣式古板,沒有新意,應該引進西方先進技術來改進本國的工藝。在旅日期間,林炳章考察了日本東京美術學校時,認識到工藝美術教育對實業發展的重要性“觀東京美術學校……不知日本全國器具其製造雖出工業而模型多出是校學生……中國器用窳敗,品式樸拙,若能救以美術,當可改良。”要改善中國國內產品,使其與外國工業製品相抗衡,必須要設立專門學校,培養專門人才,並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加以運用及改造。1907年林炳章稟請奏準在福州水部門舊機器廠廢址改設為福建省工藝傳習所,設漆器、竹器、木雕、編織等科,林炳章任所長。工藝傳習所內課程設置及教學形式極力效仿日本美術學校。作為“榕城三絕”之一的軟木畫便是由工藝傳習所陳春潤、吳啟棋、鄭立溪等人苦心鑽研創製的,經手工精雕細鏤而成,以構圖優美、素雅大方聞名。由此可見福建工藝傳習所為福建工藝業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林炳章還關心農業人才的培養。1908年5月,林炳章在工藝傳習所內附設農事試驗場,延聘教員,訂立課目,招取學生一班60名,入場講習。林炳章意先創辦一個農事試驗場,以觀其效果,然若成功便以此為基礎和範本,擴充農事試驗場,傳播經驗,於福建省內普及,促進農業發展。這可謂是開風氣之先。

綜上述,林炳章是清末眾多投身實業的開明人士之一,他的實業思想與國家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他希望通過自身的實踐以帶動更多的人投身到實業中,他還寄希望於通過辦實業以抵製列強對中國利權的攫取,與此同時,他也深刻地認識到實業與教育之間的作用,他寓實業於教育,積極參與到實業人才的培養。林炳章對其實業思想的踐行,以及他努力培養出的一批實業人才,對福州乃至福建近代經濟的發展都是一大貢獻。

〔作者簡介〕吳海慧,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曆史學院2011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