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命令上官雲湘率國民黨第九軍向川黔方向增援,采用第五次圍剿紅軍的辦法,層層築碉,步步推進,企圖壓迫中央紅軍在黔北山地決戰。鑒於這種情況,毛澤東指示紅軍,目前的主要任務是保存現有力量,實現戰略轉移,爭取北上抗日。要達到上述目標,則必須徹底擺脫敵人的糾纏和圍追堵截。因此在軍事上紅軍必須高度機動,高度靈活,通過運動戰調動和甩開敵人。3月5日,毛澤東起草了《鴨溪作戰命令》,要求紅軍在鴨溪和長幹山一帶尋找作戰機動。

3月15日,毛澤東命令紅軍在茅台搭起三座浮橋,紅軍三渡赤水,經古藺、石寶,前鋒部隊一直打到萬盛,再次擺出一副北渡長江的態勢。這時蔣介石又急令各路敵軍在川南和長江沿線設防,造成了國民黨軍隊在戰略上的一大錯誤。第四階段,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正當蔣介石各路大軍雲集川南時,毛澤東命令紅軍突然調頭東進,於3月21日在二郎灘、太平渡一帶四渡赤水,然後大步南下,突破烏江,直逼貴陽。當時蔣介石正坐鎮貴陽,身邊僅有一個師的兵力,毛澤東的這一舉動使蔣介石驚呆了,急電雲南軍閥龍雲率部隊前來保駕。當龍雲率滇軍傾巢出動,增援貴陽時,雲南的防務已經完全陷於空虛,此時毛澤東又運籌帷幄,命令各路紅軍抓住戰機,以一天行走一百二十華裏的速度直插雲南,威逼昆明,使敵人在雲南的防線全部被打亂,各州、各縣均無兵可守,為紅軍閃開了條條道路。接著紅軍在昆明外圍虛晃一槍,然後向西北方向疾進,於5月初在皎平渡巧渡金沙江,將幾十萬敵軍遠遠甩在自己後麵。紅軍四渡赤水之戰,高度機動,高度靈活,巧妙地馳騁於雲貴川一帶,穿插於數十萬敵軍之間。體現了毛澤東高超的指揮藝術,是人民軍隊戰爭史上的偉大奇觀,是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得意之筆。何長工曾經指出:“毛主席這步旗簡直下活了,弄得敵人團團轉,最後還不知道我軍的去向”。肖華曾寫詩讚曰:“四渡赤水把敵戰,敵人棄甲丟煙槍,我軍乘勝把路趕,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至此紅軍擺脫了蔣介石軍隊長達半年之久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三、長征的偉大勝利和長征精神紅軍在北渡金沙江以後,順利地通過了大涼山地區,接著又飛奪瀘定橋,翻越終年積雪的夾金山,於1935年6月占領了四川懋功,並在這裏與退出川陝蘇區的紅四方麵軍會師。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麵軍彙合,使革命再次出現了重大轉機。黨中央於6月26日在兩河口召開了政治局會議,決定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迎接全國抗日民主運動的高潮,為此紅軍必須克服一切困難,大步北上。

但在此時黨內又產生了新的右傾機會主義思潮,紅四方麵軍的主要負責人張國燾對中國革命的前途悲觀失望,認為紅軍長征已經失敗,革命已處在退卻階段,提出“卷起蘇維埃旗幟”,向荒辟的西部地區川康、青海,新疆等地實行總退卻。張國燾還自恃槍多人多,企圖發動兵變,另立偽中央。在革命發展的又一關鍵時刻,毛澤東率領黨和紅軍,一麵堅決抵製了張國燾右傾分裂主義路線,一麵率領中央紅軍繼續北上。7月翻越了夢筆山、長板山、打鼓山和包德山,到達了四川毛兒蓋地區。在毛兒蓋中央再次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嚴厲批評了張國燾向西發展的錯誤,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向陝甘前進,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的戰略目標。8月中央紅軍從毛兒蓋出發,經過九晝夜的艱苦行軍,吃樹皮,啃草根,戰勝了嚴寒和饑餓,走過了荒無人煙的茫茫草地,到達了川西北的班佑和巴西地區,並在包座殲滅了胡宗南一個師。9月中央紅軍進抵俄界,隨即迅速北上,突破天險臘子口,翻越六盤山,於10月19日抵達陝北的吳起鎮,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1月,毛澤東親自部署和指揮了直羅鎮戰役。全殲了國民黨東北軍一零九師,粉碎了蔣介石對陝甘根據地的圍剿,為黨中央在西北建立全國革命大本營舉行了一個奠基儀式。當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到達陝北時,張國燾擅自率領紅四方麵軍向川康邊境的天全,蘆山等地退卻逃跑。由於拒不執行黨中央的命令,南下部隊在敵人的重圍中遭到重大失敗。被迫由天全,蘆山撤往甘孜。四方麵軍由八萬多人減員至四萬多人。1935年11月,在湘鄂西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開始長征。

於1936年6月到達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麵軍彙合。紅二、六軍團負責人賀龍,關向應堅持革命大局,與朱德、任弼時、劉伯承,徐向前一起同張國燾作了堅決的鬥爭,迫使他取消偽中央,並同意與紅二、六軍團一起北上。1936年10月,紅一、二、四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隨即毛澤東又親自部署了山城堡戰役,消滅國民黨軍胡宗南部一個整師,為各路紅軍勝利會師獻上了一份厚禮。紅軍長征從1934年10月開始到1936年10月止,完成了曆史上聞所未聞的軍事上的戰略大轉移,在陝北建立了新的更加堅實的革命根據地,人民軍隊從此轉危為安,大步發展。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戰略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並最終確立了符合實際的中國革命道路。對於長征的勝利,毛澤東無比喜悅,他曾經寫道:“長征是曆史記錄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他向全世界宣告,紅軍是英雄好漢。帝國主義和蔣介石之流在紅軍麵前則是完全無用的。長征又是播種機,它向億萬人民宣布,隻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總而言之,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的失敗而告結束”。在舉世聞名的萬裏長征中形成了集革命精神、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為一體的長征精神。這主要表現為:1.長征弘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求真務實,堅持從鬥爭實踐中開拓新局麵的偉大創新精神。不容置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屬於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普遍真理。但這一普遍真理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與具體國家地區和民族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否則,再好的理論也隻能成為掛在嘴邊的教條而毫無用處,紅軍長征前後,當時黨中央的負責人把共產國際的指令教條化,把俄國武裝鬥爭的經驗神聖化;在政治鬥爭中丟掉統一戰線不講鬥爭策略;在組織路線上,搞宗派主義,排除異已;在軍事鬥爭中推行防禦中的保守主義,進攻時的冒險主義,轉移中的逃跑主義等。上述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種種表現幾乎把中國革命推向絕境,也是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的根本原因。

而毛澤東與左傾教條主義根本不同,他堅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堅持從敵我較量中的具體實情出發,在政治、組織、戰略策略和軍事指揮等各個方麵都同左傾教條主義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特別是在軍事上,毛澤東針對敵強我弱的形勢,立足於無產階級軍事戰略家的高度,提出了一係列非凡的主張。例如強調戰略持久,戰役速決;主張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提出應根據不同的軍事態勢,開展遊擊戰,運動戰和在運動中捕獲戰機消滅敵人的一係列正確的軍事思想。在長征途中,毛澤東為扭轉湘江之戰的敗局,力主放棄與與紅二、六軍團會合,提出了兵出貴州的正確主張。為徹底擺脫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毛澤東又提出了“紅軍一要跑路,尋找戰機;二要調動敵人,搞亂其陣腳”的主張,親自指揮了千古一絕的四渡赤水戰役,從根本上扭轉了紅軍曾麵臨的被動局麵。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反複強調,“中國革命必須靠中國的同誌了解情況,把握態勢”。隨著遵義會議的召開和毛澤東在全黨領導地位的確立,毛澤東已形成一係列行之有效的鬧革命,打江山,建國家的正確思想。這就是中國必須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而在中國搞武裝鬥爭則必須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並逐步由量變到質變,把革命推向全國。在萬裏長征的鏖戰歲月中,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已有經驗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開拓了中國革命的嶄新局麵和實現民族解放的光明之路,體現了無產階級所特有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求實、開拓、創新是長征精神的靈魂,也是當時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高體現。二、長征培育了共產黨人和紅軍戰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長征在異常艱難的條件下展開,無論是湘西血戰,四渡赤水,還是飛奪瀘定橋,攻占臘子口,也無論是穿過茫茫草原,還是攀登皚皚雪山,其鬥爭之殘酷,其環境之險惡,都是令人難以想象的。但是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民族的解放,“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山隻等閑”,在紅軍那裏無堅不可摧,無難不可破,無高不可攀。他們把中華民族的奮鬥精神和曆代愛國主義誌士的獻身精神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正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著中國人民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動著中華民族全麵振興,建設著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強國。3.長征本身就是一部壯麗的愛國主義詩篇。在二萬五千裏長征中,在戎馬倥傯,戰事頻繁的間隙。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以雄渾的氣魄,把革命的樂觀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結合起來。寫下了許多振奮精神、動人心魄的革命詩篇,毛澤東寫了《十六字令三首》,詩曰:“快馬加鞭未下鞍”,“倒海翻江卷巨瀾”,“刺破青天鍔未殘”。詩中表達了紅軍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它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一切敵人所屈服。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後,毛澤東寫下了《七律·長征》一詩,以豪放的筆調寫道:“更喜岷山千裏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抒發了經過萬水千山的紅軍戰士到達陝北後的勝利喜悅。與此同時,毛澤東還寫下了《念奴嬌·昆侖》一詞,詩中寫道:“橫空出世莽昆侖,閱盡人間春色。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千秋功罪,誰人曾與評說?”。充分反應了詩人敢於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同一切人民的敵人進行較量的戰鬥情懷。當一、二、四方麵軍勝利會師陝北後,毛澤東回顧曆史,把曆代英雄人物與當代英雄人物逐一類比,把近代各個階級的救國道路同無產階級救國道路作一比較。以更加宏大的氣魄寫下了《沁園春·雪》。詩中寫道:“……昔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隻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詩中明確地表達了無產階級的救國鬥爭是其它階級的救國鬥爭所不能比擬的,無產階級的英雄人物也是其它階級的英雄人物所不能比擬的。俱往矣,曆史上的誌士豪傑已經載入史冊,而今馳騁祖國大地的必將是無產階級及其英雄人物。中華民族的複興,社會主義的偉業必將在中國共產黨人的集體奮鬥中得以實現,毛澤東寫的《沁園春·雪》一詞,集民族精神、革命真理和愛國主義情懷於一身,是聞名一世的絕妙佳作。連蔣介石等國民黨政治人物也為之震撼,不得不佩服毛澤東的宏偉氣魄和雄才大略。中國共產黨人在長征中寫下的無數壯麗的革命詩篇至今仍激勵著我們去攀登事業高峰,去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創造一個又一個的奇跡。紅軍勝利地完成了長征以後。正值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犯華北,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日益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民族大義出發,倡導停止內戰,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波瀾壯闊抗日救國鬥爭。第四節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一、發起“一二九”抗日救亡運動、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1868年的明治維新運動以後,日本迅速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