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太子計中計 10(2 / 2)

膠西王劉卯聽郭齡講得有理,便催他說:“好,你快講給本王聽個明白!”

“王爺,先講朝廷方麵。大漢北有匈奴雄踞,西有大羌盤繞,南有諸越隱憂,以眼下大漢朝廷的實力,已無法相抗衡了。若是朝廷對吳王動手,那吳王的三十萬兵馬,勢必成為大漢朝廷的大麻煩。而更大的麻煩則是,趁著朝廷兵馬與吳王兵馬交戰之時,北方的匈奴便可驅兵南下,西踞的大羌,或許也會趁機興兵侵犯大漢,還可能有表麵上臣服於大漢的南方諸越。如此,朝廷安能不敗?”郭齡分析著。

膠西王劉卯點點頭,說:“是啊,如此朝廷必敗!這麼說起來,朝廷倒真的不敢對吳王動手了。可吳王既然有謀反之心,也有謀反準備了,為何至今不反呢?”

郭齡長長地舒出一口氣,說:“王爺,吳王既有反心,亦已準備好了,為何至今不反呢?吳王未反這個問題,還得在於吳王、朝廷和匈奴人三方實力說起。若單以吳國兵馬起事,吳王要想成功,亦是難上加難的事情。何況,欲成大事者,皆須一個口實,一個足以令天下人心服的口實。而這個口實是什麼,吳王至今尚未得到。還有,吳王雖然跟匈奴人有交情,可他心中亦懼匈奴趁火打劫,在吳國兵馬與朝廷兵馬兩敗俱傷之際,匈奴兵馬長驅南下,不僅可滅大漢朝廷的兵馬,亦可滅去吳國的兵馬。此乃吳王心中大懼啊!”

“你這麼說,這吳王也在等朝廷與匈奴人開戰的機會了?”膠西王劉卯問。

“是的,王爺。若是朝廷與匈奴人大戰起來,大漢後方定然空虛,吳王兵馬便可輕易取勝。彼時,朝廷首尾難顧,必然大敗於吳國兵馬;而吳王亦可趁大漢朝廷與匈奴兵馬大戰後,匈奴兵馬大為削弱之機,兵發大草原,收獲廣袤匈奴國土。如此,對內,吳王可謂救國英雄;對外,吳王亦是滅匈奴英雄,天下民心必然盡歸吳王所有。到時,吳王登上大位,天下便無人反對了。”郭齡解說著吳王至今未反的道理。

膠西王劉卯邊聽邊頻頻點頭,聽完說:“是啊,你說的倒真在理上呢!郭齡,那依你看來,朝廷、吳王和匈奴三方的將來會怎麼樣收局呢?”

郭齡想了想說:“王爺,吳王雖然天縱聰慧,在吳國也深得民心,可無謀反理由。而朝廷方麵,皇上雖說平和,聰智卻絕不在吳王之下。皇上北抗匈奴,南和百越,內養萬民的舉措,也是深得天下百姓稱頌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皇上表麵上雖然很是親和,卻屢將大臣們的削藩策疏交由朝臣眾議。這即可避免百官對朝廷的非議,也避免予吳王叛反的口實。三方將來如何收局,還要看三方接下來是如何動作的,小的也不敢妄加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