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三回 征人苦雨(1 / 3)

繼續攻伐抑或撤退?種師道頗為猶豫,召集諸將商討。

辛興宗掀簾進帳,身形略錯,王洧從其身後直撅撅地閃了進來,瞥見宋江在座,便梗脖子翻眼珠扭過臉去,攥著拳雄赳赳地坐下。眾人看茶、落座。辛興宗道:“經曆過西夏戰場的部伍多被打散,現餘六萬多兵卒多數為禁軍和新募的敢戰士。非得西師,兵力不濟。不若暫歸雄州,休兵再議。”一麵旁觀諸將神色,見大家皆有退意。王洧正襟危坐,以手摩拳道:“緩兵再戰,便不空負我等誌士一身本事。”

和詵皺眉道:“兩國彼此初無戰意,惟楊可世擅自過界討殺,以致兵結不解。今遼軍來迎,我軍遽歸便是示弱。況彼乘機來襲,事且不測。”

楊可世遍體創痛,兀自擔著罪責,心中苦楚,慘然道:“某不過界便能免此一戰?早晚而已。敵軍追襲,某當竭力擋之,遼人再悍,一死報國便了。”

王洧的臉正對著楊可世,綻開不端不正的笑臉道:“楊統製,此事可行!披傷作戰,定教遼人喪膽,某等全仗楊兄周全。”又扭過臉去,起身昂首踱步道:“遼人勇猛善戰,非常人可敵。隻怕今番說得響亮,真逢著時便不肯動彈。”竟是無端嘲諷楊可世。接著又喜滋滋地東拉西扯講他曆過的戰陣。

種師道冷眼旁觀,待王洧坐下,忽道:“王參讚,老夫見你忠厚寡言、做事仔細,本有些好感。不料你卻恁地憊懶,平遼之役你可有一策?或戰或退可有主張?大敵當前,兀自作這無聊的中傷勾當,羞也不羞?”王洧低眉撅嘴,再不則聲。

種師道問宋江意下如何。宋江偷覷王洧,暗暗讚歎其心兒不跳、麵色不紅,答道:“我軍連戰失利,其勢已衰。左近州縣糧草接濟已見稀疏。兵法雲:‘其用戰也勝,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候乘其弊而起。’某以為宜速撤。”種師道微微點頭,下令諸將各自撰寫議狀,上稟宣撫司。

不料,當晚戴宗來報,遼軍大部西撤,往屯弘州、蔚州,防禦金軍東進。種師道詫異道:“為何此時撤軍,莫非有詐?”宋江道:“若是詐退,當有兩種意圖。一種是誘我出兵,以圖伏擊;另一種促使我軍放心南歸,伺機追擊。”種師道笑道:“宋統製恁地有見識。眼下我軍無意再戰,前者不必慮。”沉默著想了片刻,又道:“此消息從何得來?”種師道提防遼人用間,宋江如何不省得,便道:“戴宗、段景住和幾位密探將校皆如此說。北岸大營煙塵飄蕩,號角聲也稀了許多,消息應當是真。”種師道點頭道:“如此,提防追兵可矣,且待宣撫使鈞旨。”

翌日,童貫將兩道文書發至白溝大營,明令撤軍。

宋軍打點行裝準備撤退。楊可世道:“遼人知我軍無功而返,必乘間襲吾後。當先發輜重,半夜撤軍,使銳兵為殿。”種師道望望帳外忙亂的軍卒,道:“耶律大石必蓄勢來襲,我軍氣沮疲乏,恐難擋其鋒銳。然則眼下隻能如此。”

且說遼軍西撤,確是耶律大石之計,西撤部伍皆為新募遼東流民所編的“瘦軍”。數千瘦軍穿著皮室軍的衣甲次第撤退,而兩萬精銳步騎尚在白溝河北岸蓄勢待發。遼軍同時往南岸增加派細作。

白溝、範村之役,宋軍潰兵無數,他們有的重返大營,有的就此卸甲做了流民,有的帶傷行動不便,在左近百姓家中暫作調息。這當兒,有浪跡江湖的算命先生在街巷裏遊走,偶爾到百姓家裏混頓飽飯。

有幾個養傷的兵卒閑來無事,問卜卦怎生要價。先生道:“風霜中人,隻求三餐一宿。不敢多收,七文一卦。”傷兵們正哀怨無聊,一看如此低廉,都來了興致,紛紛圍攏在先生身側。先生樂得來些買賣,磨好那幾文錢一枚的劣質文墨,鋪紙執筆,給大夥批開了八字。對一個小卒道:“你乃‘寒木向陽’,本為一佳命,但用神屬木,自身健旺,未合成金局,你幼時必定貧困,兄弟姐妹離散。今番月支遇‘巳’,更起刀兵。”那小卒張大嘴半天合不攏,看那神情,定是被言中。

又有一個小卒求算家人,先生閉目掐指,道:“‘植木涸澤’,你的家小困於深山之中,家無棟梁,生計困苦不濟。”那人立即嗚嗚地哭,原來他是自保州新募來的,離家後家中便無男丁。先生又道:“然戌月有‘鍾鳴穀應’之象,今冬必轉運,財丁兩旺。”那小卒登時麵露喜色。

眾人見先生算得如此精準,都爭著要算。不足三日,軍卒和左近百姓幾乎算遍,直把先生累得口唇轉筋、舌頭起泡。也有人問及大宋國運,先生起初支吾,後來拗不過眾人央求,吞吞吐吐地道:“宋屬火,於巳、午火月用兵,疊疊逢火,過猶不及,乃現衰敗之象。‘遼’乃镔鐵之意,屬金,火克金,勢若不及,便遭逆克,主欺人反被人欺。唉,大宋要遭天譴,國運堪憂。”眾人見半仙如此說,心中煩悶。回到軍營中,難免又傳說開去。宋軍疑神疑鬼,軍心渙散。

這算命先生正是耶律大石派來的細作,軍漢多愚昧,略作玄虛便深信不疑,戴宗、白勝、時遷、段景住幾位刺探聲息的將校著實花費心力禁止流言,但收效甚微。又找不到那先生把將來一刀殺了,實是無可奈何。

耶律大石與紫氣星蕭術者在夜幕中漫步,侍衛執刀槍、火把環立。大石忽曰:“宋軍撤矣。”蕭術者不解。大石手指南岸,笑道:“黃昏時蕩起煙塵,塵高而銳,當是車仗、輜重先行;南岸往日入夜蛙聲一片,今番沉靜似水,必定夜間行軍;宋軍造飯,菜根、柴屑棄於河中,今下遊此物銳減,宋軍撤得爽利。”

蕭術者歎服,問道:“何不追之?”大石道:“不急。追之則彼憑寨柵據守,不若待彼拔寨都起,攜輕負重行至半路,一鼓而破之。”又命每人準備一頂鬥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