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創作談: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上(2 / 2)

勤動筆不等於善動筆,或者說勤動筆不一定能寫出好作品來,如果隻有數量的增加,沒有質量的提高,數量就毫無意義,勤動筆就失去意義。

因而,在勤動筆前,還要善於發現與善於選擇。同樣讀一本書,同樣遊覽一處名勝,同樣麵對一個題材,有人能寫好,有人未必能寫好,生活積累,學養積累固然是條件之一,但能不能發現,發現後如何量體裁衣,材盡所用,就看各人的慧眼,各人的本事了。我的意思,有了生活有了素材,照搬照寫肯定是笨辦法,高明者則舉一反三,聯想、生發開去,可寫長的寫長的,可寫短的寫短的,合適寫小說就小說,合適寫散文就散文,不強求一定要寫啥寫啥。這就使自己一直處在一種自由心態下,這樣,寫作狀態就較為放鬆,一顆平常心,少了功利目的,容易出好作品。

最後是交流與反饋。這涉及到一個心胸寬不寬的問題,古人雲“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所以多與同道同行交流交流,多聽聽讀者,聽聽評論界的批評,隻有好處沒有壞處。一個作家再博覽群書,通讀百家,也難以窮盡所有學科的知識,也不能打包票說他自己的文章中不出現硬傷,“三人行,必有我師矣”,不恥下問,多聽反饋,對自己已寫的作品及未寫的作品都有修洞補漏,促進提高的作用,這何樂而不為呢。

撇開以上這些不談,我的寫作習慣對我創作持久與後勁也大有幫助,多年來我平時幾乎不寫一篇作品,星期一至星期五,我讀書翻雜誌,回複讀者來信,參加社會活動,積累了素材題目後,雙休日則一鼓作氣伏案寫作。這樣有張有弛,不會多寫了而出現厭寫的心理,也不會因天天提筆,而失去了對寫作的新鮮感與親切感。每星期必寫,也不會長期不提筆而提筆千斤重。總而言之,每星期五天讀書、思考,為兩天的寫作墊底、服務,是使我常年處於較佳寫作狀態的法寶之一。各人各法,不知我的辦法,是否適合別人,如學之有效,我不會收專利費,如學之無效,我也不承擔誤導之責任。

今年,我收到三家出版社的約稿,有三本小小說集子正在出版,我不願我的集子作品老是重複,為了使這本新的集子裏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新作,我集中精力與時間一鼓作氣創作了數十篇小小說,打破了平時的寫作習慣,現選錄36篇收在“辛卯年新作”小輯。

“把主要精力放在創作上,讓作品說話。”這是我多年來對自己的要求,在此,也與文友們共勉。

《西湖》雜誌發表評論家與淩鼎年的對話

《西湖》雜誌2010年10期,發表了著名評論家薑廣平與淩鼎年2萬字的對話《我不是堅守“小”,我是選擇“小”》。淩鼎年用1萬多字的篇幅就小小說的創作、小小說的前景等一係列問題與薑廣平進行了探討,闡述了自己的觀點。薑廣平肯定了淩鼎年多年來小小說創作上取得的成績,特別是對淩鼎年在推進這種文體的發展上,與促進小小說海內外雙向交流方麵的努力更是讚賞。

薑廣平是南京《今日教育》的主編,在河南的《莽原》與浙江的《西湖》

同時主持兩個與作家的對話欄目,已成為這兩家刊物的品牌欄目,全部是與我國當代著名作家、當紅作家的對話,與微型小說作家對話還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