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小張一如既往,滿不在乎,她認為好朋友就應該天天在一起。有時星期天她照樣來找小王,小王為此躲到親戚家去住。這下小張可不高興了,她認為小王是有意疏遠她。她對小王的父母說:“我很傷心,我把她當做我生活中最重要的朋友,可她竟然這樣對我。”
小王的父母勸她說:“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你這樣每周都纏著小王與你在一起,使她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間,她自然會感到厭倦。所以維持你們親密關係的最好辦法是保持一定的距離,往來有節,互不幹涉。”
聽了小王父母的話,小張來找小王的次數減少了,可是她驚奇地發現,她們的友誼反而更加深厚了。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人與人之間應當保持適當的距離。如果朋友之間過於親密無間反倒容易產生矛盾,這樣反而會不利於雙方之間的友誼。
與人交往應保持適當的距離
哲人叔本華曾經講過一個豪豬的故事:一群豪豬在寒冷的冬天相互靠近,為的是通過彼此的體溫取暖以避免被凍死,可是很快它們就被彼此身上的硬刺刺痛,不得不相互分開,當取暖的需要使它們再次靠近時,又重複了前一次的痛苦,以至於它們在這兩種痛苦之間轉來轉去,直至它們發現一種適當的距離使它們能夠保持互相取暖而又不被刺傷時為止。
這種現象被叔本華稱之為“豪豬哲學”。根據這種哲學原理,人與人之間也應有一定的距離。人與人之間的這種距離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距離”即“私人空間”,另一種是“心理距離”即“自我保護意識”。
所謂“私人空間”,是環繞在人體四周的一個抽象空間範圍,我們用眼睛無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確確實實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無論是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還是在人碰人的電梯內,你都會在意他人與自己的距離。當別人過於接近你時,你會下意識地向旁邊靠一靠,從而逃避這種接近的不快感;但是擠滿了人就無法改變,於是就隻能以漠然的表情來排遣心中的不快。
有關資料介紹:私人空間的形狀與大小可使用所謂接近(或被接近)實驗的方法來確定。研究人員在廣場中心位置安排一個人站著,然後讓被測試者一步步地接近目標人物,這時就會發現,“過分接近對方而引起不快”的位置。這一位置就是“私人空間”的界線。實驗表明:當被測試者與目標人物認識時,“私人空間”要比不認識的小,而異性之間的空間卻要比同性之間的大。尤其是女性被測試者去接近男性目標人物時,私人空間擴張到最大。
這種距離感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容易看到。比如,在車站、公園供人休息的長凳上,通常坐兩端的人多,一旦兩端位置都有人占據,幾乎很少有人會主動坐在中間的位置上。仔細觀察我們還可以發現:最多能坐4個人的一排長凳,先來的人坐在凳子的正中,後來的人會坐在長凳的一邊,這時坐在正中的那個人則會挪到長凳的另一端。於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長凳,兩個人就“坐滿”了。
而一個人的“心理距離”主要表現為:他們不喜歡與陌生人接觸,不喜歡與陌生人說話,也不願意把自己心中的秘密告訴給朋友們。比如,一般情況下,除非萬不得已,人們是不會主動與陌生人說話的;當陌生人主動與他們搭訕時,他們也會提高警惕,隻是被動地、簡短地回答問話;即使他們所認識的人,隻要不是知心朋友,一般也很少向對方說出自己的心裏話。再退一步講,即使是麵對知心朋友,他們也會保留一部分“私密空間”,如果朋友試圖從他這裏獲得更多的消息,那將會遭到拒絕。這就是人們的“心理距離”,也是人們正常的自我保護意識。
了解了以上的內容對於我們求人辦事有什麼幫助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與人保持適當的距離。無論是與自己的朋友、同學、親戚、同事以及其他的關係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使關係網保持適度的彈性。另外,即使是別人幫助了你,你隻要適當地向別人表示感謝就可以了。別人幫了你一點小忙,你就把對方奉為救命恩人,整天追在人家屁股後麵報恩,那也是不可取的。與人的距離太遠,別人幫不上你的忙;與人的距離太近,也會讓人產生厭煩。總之,與人交往要把握適當的距離,這樣既能相互幫助,又不至於傷害感情。
小莉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小公司做文秘。公司一共十幾個人,低頭不見抬頭見。小莉勤奮好學,工作很努力,見到誰都是“老師、老師”地不離口,她與周圍同事的關係也都處理得非常好,後來她還與公司王大姐聊得火熱。
這王大姐人雖熱情,但是非太多,沒有她不知道的事兒。因為這個,她和公司裏的張大姐就像仇人。小莉看在眼裏,也沒多想,王大姐跟她嘮叨張大姐的種種不好,小莉也附和著。上班的時候,王大姐也常常來找小莉聊天,小莉也不避諱,旁若無人地與王大姐陪聊。張大姐把此事看在眼裏,總有一種異樣的感覺,漸漸疏遠了小莉。
有一天,老板讓分管資料的王大姐分給每人一本畫冊,王大姐就叫小莉來幫忙。張大姐此時有事要出去,就跟王大姐商量能否先發給自己一本,王大姐不予理睬,張大姐轉過來就和小莉說,小莉也沒有表態。
張大姐十分氣憤,沒拿畫冊轉頭就走。可是話又說回來,這張大姐又和老板關係不錯,所以公司裏的人都不敢卷進張、王的是非之中。可是小莉當初並不知情,她似乎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張大姐因為畫冊的事情,漸漸地與小莉形同路人。小莉反省了一下自己,覺得自己沒有必要因為王大姐而和張大姐鬧那麼僵,所以小莉開始有意疏遠王大姐。小莉本以為這樣能緩和與張大姐的關係,可是她卻發現自己在公司裏越來越受孤立,張大姐和王大姐的關係依舊,但她們都對小莉不怎麼樣。而公司裏的其他同事也漸漸疏遠了小莉,王大姐呢,從外地出差帶來的特產,讓這個嚐、那個嚐,唯獨沒叫小莉。在這種環境裏小莉覺得很孤獨,自己每天上班都在熬日子,後來她不得不離開了那家公司。
在這個例子中,小莉就是因為沒有把握好與人交往的距離,與王大姐走得太近,從而導致她離開了公司。
有一位心理學教授有這樣一個比喻,他說,大多數年輕人都喜歡駕車,他們的反應快,對自己駕車的技術很有信心,在擁擠的車道或高速公路上都能很熟練地駕駛。但出交通事故的也往往是這些年輕人,雖然事故的發生有多種原因,但他們因看不清與對方車道的距離而產生的摩擦事故最多。
年輕人富有熱情和激情,喜歡與人交往,但是經驗不足,常常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不注意人與人交往的距離,因而與別人產生摩擦的情況也比較常見。
所以,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保持距離是很重要的,要依據對方的利害關係、上下級關係等等來調整彼此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