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三十兒和大年初一,她屋裏屋外的忙活。在她的指揮下,幾個兒媳婦入廚執灶,客廳裏、臥室裏都是家人,她連個歇腳的地方也沒有。她與父親結婚後,一直住在50來平米的老房子裏。因為家裏人多,小房子過於擁擠,子女們建議去飯店吃飯,她一直不同意。她說:“過年過年,過的是團圓,就得在家過。要是出去吃,就失去了家的味道。即使不吃飯,看著也開心。”
一到這個時候,她總是要挨個嘮叨嘮叨,工作怎麼樣?身體好嗎?有什麼困難沒有?想不想奶奶啊?接著,就勸說我們這些已參加工作的大人們,要多注意休息,少抽煙、少喝酒、少熬夜。有時我們兒女也勸她:“別總想著別人,自己也要多注意,年歲大了,健康最重要。”這時,她誠懇地說:“嫁給你爸爸,是我後半生的福分哪。你爸爸人好,子女們都知情達理,個個孝順,累點兒也高興。”我相信,如果親生母親的在天之靈,在冥冥之中聽到或看到這一切,也會體諒兒女們的這番苦心,理解丈夫的第二次選擇。
四
說起我的繼母,最讓我們貼心的是她那濃濃不斷的慈母情,最讓我們感到欣慰的就是,由於她的精心照料,無微不至的關懷,父親的晚年過得十分幸福,雖已進入九十二歲高齡,但身體硬朗,思維靈活,始終非常健康,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許多老人都羨慕地說,你的老父親找到一個好老伴兒,他有福啊。
九十多歲高齡的老人,最需要他人的貼心照顧。老父親的生活起居始終在她的嚴格掌管之下,即使家裏後來找了個保姆,她也不放心,總是親力親為。如每天吃什麼?穿什麼?她都知冷知熱地及時叮囑,一直就像侍候一個小孩一樣陪伴在父親的左右,生怕因一時的照顧不周,而出現絲毫的閃失。而她自己,在鬥轉星移的歲月流逝中,手背上、麵頰上爬上了老年斑,頭發變得更加花白,皺紋一天天地增加,腰身也開始彎曲了……
2005年,經過眾多兒女的勸說,他們終於結束了在老房子的蝸居生活,搬入我兄長提供的100多平米的新樓房裏。為了使二老的新居舒心、明亮,每個子女都跑前跑後,一應俱全地買這買那。繼母理解兒女們的一片孝心,囑咐老父親用小本記上,說咱們年歲大了,讓子女們花了這麼多錢,實在是過意不去。等他們以後遇到難處時,盡量給他們返回去。她就是這樣一個人,心裏總是想著別人,卻唯獨想不到自己。
在父親家的冰箱裏,繼母總是提前準備些自己做的水餃、餛飩。一旦我們臨時去看望他們二老,生怕我們吃不上飯,馬上給我們做好。平時,她老人家喜歡自己做點心,做好後分成左一包右一袋的,再挨個打電話讓子女們去取。自己平時要是有了點好吃好用的東西,總是剛惦記完這個又想著另一個,很少獨自享用。
前不久,父親知道我這幾年正抓緊寫一些有關倫理親情的文章,他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日記本拿給我做參考素材。當天晚上,我認真地看了起來。在他2010年新寫的日記中,我發現了其中一段有關對繼母的描述:“她心好。多年來,她一直為我和孩子們著想,卻很少想到自己。近二十年了,她對我非常關心。好東西都讓給我吃了,她自己卻舍不得。我能活到今天,多虧了有她呀。有一天,我真的走了,孩子們,你們千萬不要忘記她,替我為她養老送終。”我從那因年老而顯得很不流暢的字裏行間,流露出了他對繼母刻骨銘心的感激之情。
讀到這裏,我實在無法再控製自己,在書房裏哭了很長時間。我們兒女們都知道,父親的一生,吃了許多苦,母親又走得早,他的晚年之所以這麼快樂,這麼健康,這麼長壽,多虧了繼母悉心的關照。也許大家不知道,她老人家除了有個剛強的精神頭兒外,渾身上下都是病,高血壓、腦血栓、胃腸不好、腿疼等老年疾病幾乎伴隨著她的後半生。但在這二十年的時間裏,她想得最多的是父親,再就是我們眾多兒女,她在我們心中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五
我的繼母——張秀英,就是這樣一位純樸的人。在她身上,雖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但她如同一支蠟燭,始終忘我地燃燒著自己,照亮了後人。十分的慶幸,我的父親找到了一位好伴侶,我們又找到一位好繼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