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理智最功利的中國球迷,當然不希望自己心目中的偶像輸給正處上升期的路易斯。上至國家體委下至普通百姓無不理智地覺得:郎平應該退役!1986年的某個日子,人們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郎平的退役。郎平退役以後幹什麼?老百姓說起碼當北京市體委副主任。可是,郎平退出國家隊半年多了,老百姓還不見北京市委在郎平的安排上有魚動水跳的跡象……老百姓心想北京市委是不是想給郎平一個更大的官抑或中組部有什麼更大舉措?盼了半天,突然,中國女排主教練鄧若增因身體原因宣布辭職……離世錦賽隻有三個月的時間,主教練卻以身體欠佳為由不幹了。誰都知道臨陣易帥是兵家之大忌!鄧若增在這個時候突然撂挑子,難道他的身體真的差到連一百天都堅持不下來嗎?這之間與郎平沒安排職務有沒有關係呢?
鄧若增當然也有鄧若增的考慮:郎平功勞這麼大,北京市委居然裝傻充愣,看來我鄧若增即使率隊拿了“五連冠”也不會有太大的造化,不如趁著功德圓滿之時,退下算了,萬一中國女排在世界錦標賽上輸給古巴隊丟了世界冠軍……到那時,全國人民不跟你鄧若增急眼才怪呢?
這也許就是鄧若增辭職的真實想法!
鄧若增辭職後,國家體委一時找不到合適人選接替他,情急之下,讓原女排老隊長張蓉芳和現任隊長郎平臨時搭班子,帶隊參加了第十屆世界錦標賽。中國女排雖然臨時易帥,但整體水平並沒有下降。那時的古巴隊老毛病還沒有改掉,一急,又讓中國女排一不小心又拿了一次冠軍。張蓉芳和郎平也一不小心過了一把“五連冠”教練的癮。
這之後,她倆各即各位。張蓉芳還當她的四川省體委副主任,而戰功卓著的郎平在北京飯店與她的先生白帆舉行了盛大而又隆重婚禮過後,隨白帆赴美利堅合眾國伴讀去了。繼郎平之後退役的梁豔,理智地選擇了人民大學新聞係,開始了她新的人生之旅……
此時的中國女排已氣數已盡。
然而,此時中國女排主教練的位置,依然炙手可熱。
郎平和梁豔走後,中國女排其他位置上的人依舊。雖然郎平式運動員不好找,但梁豔式的隊員比比皆是。就是說,隻要訓練得法,“六連冠”不是沒有可能。當初鄧若增辭職後,張蓉芳接手了,不照樣拿了冠軍嗎?張蓉芳接手才三個月,現在離漢城奧運會還有兩年多的時間……如果將這支隊伍接著帶向世界冠軍,不說是第二袁偉民,那至少比鄧若增完成“四連冠”時體麵多了。蓋因如此,爭光中國女排主教練的人十分踴躍。
有人曾戲謔地說:選一個執掌“五連冠”的中國女排主教練,不比選一位美國總統輕鬆。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中國女排主教練是在中國隊奪得“五連冠”約半年以後才千喚萬喚始出來的——那個猶抱琵琶半遮麵的李耀先出任中國女排主教練。李耀先胖胖的,胖胖的臉像一隻發酵後的麵團。李耀先沒能在漢城奧運會上率領中國隊蟬聯冠軍。事後,有人曾痛心疾首地說:李耀先太麵了,隊員們都不聽她的!
是啊,中國是一個論資排輩的國度。那些隊員哪個不是戰功赫赫?鄧若增能夠鎮住腳,是因為鄧若增和她們一起摸爬滾打出來的,鄧若增過後的張蓉芳和郎平都是老隊長……而你李耀先行老幾?關於李耀先,我不想做更多的評說。他是中國女排沒落時的“替罪羊”,是中國女排走向衰敗的必然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人物,就像華國鋒在偉大領袖毛主席逝世以後,必須出來過渡一下一樣。李耀先趕上了,除了曆史的必然,也活該他倒黴!但是我想提醒人們:這決不是李耀先的無能所致!
李耀先之後胡進,也未能阻止中國女排節節敗退的局麵。1992年,中國女排在巴塞羅娜奧運會上,迭至第七名。這是中國女排自1976年以來最為慘敗的一次……後來,胡進辭職了;後來,我和全國人民一樣,漸漸對中國女排失去了興趣,後來,我聽說中國隊在廣島亞運動會被小日本幹敗了……直到1994年的某一天,我從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中,突然聽到播音員滿麵春麵地說,郎平要回國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的消息。那天晚上,郎平還在美國,中央電視台記者是通過撥通郎平在美國的電話進行現場采場的。當我聽到郎平在電話中“哈羅”了一句,又勾起了我對中國女排的關注。
郎平是在1994年元宵節那天,在眾人期等的目光中,風光地回國了。國家體委排球司為什麼選擇郎平執掌女排帥印呢?排球司的人說,中國女排需高望重的人來提高她們的自信心。郎平在國際排壇的威望以及她在美國執教過女排的經驗,讓中國排球司選擇了她。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這之前,郎平還作為隊員的身份,回國短暫地代表中國女排參加了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排球大獎賽。有意思的是,汪嘉偉和郎平的經曆竟然一樣,都是在中國排球最困難的時候,伸出了愛國之手。
但是,作為運動員他倆畢竟早已過了巔峰期。他倆可以給中國排壇注入一支強心劑,但絕不可能做起死回生……幾乎是與此同時,這兩位八十年給中國球迷帶來激情與歡樂的天才運動員,被國家體委排球司召回國,出任中國男女排主教練。兩位義無返顧地放棄了國外的優厚條件,為振興中國排球事業,受命於危難之間……遺憾的是,球迷們早已移情別戀了,中國排球成了被遺忘的角落,而他倆回國又不逢時。1994年是中國體育的改革之年,火爆的足球市場,讓那些從事排球事業人倍感蒼涼,企業家們可以一擲千金地為世界上不入流的中國甲A或者甲B盡微薄之力,但沒有人想到為中國排球事業添磚加瓦……當下的社會,是一個向錢看的社會,人們眼瞧著足球運動員一個個耀武揚威地背著一大包錢回家過年時,同是吃體育這碗飯的排球運動員怎能心若止水呢?我沒有對中國從事排球的人數作過統計,但我可以武斷地說,中國打排球的人絕對沒有踢足球人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