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亦有風雨亦有晴(3 / 3)

笑的是她的眼睛,口唇,

和唇邊渾圓的漩渦。

豔麗如同露珠,

朵朵的笑向

貝齒的閃光裏躲。

那是笑——神的笑,美的笑;

水的映影,風的輕歌。

笑的是她惺忪的鬈發,

散亂的挨著她耳朵。

輕軟如同花影,

癢癢的甜蜜

湧進了你的心窩。

那是笑——詩的笑,畫的笑:

雲的留痕,浪的柔波。

又或者是《深夜裏聽到樂聲》:

這一定又是你的手指,

輕彈著,

在這深夜,稠密的悲思。

我不禁頰邊泛上了紅,

靜聽著,

這深夜裏弦子的生動。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

忒淒涼,

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

太薄弱,

是人們的美麗的想像。

除非在夢裏有這麼一天,

你和我

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這期間,她還創作了《激昂》、《蓮燈》、《情願》、《中夜鍾聲》、《山中一個夏夜》等作品。這些詩作多與自然相聯係,展現了她對生命的歌頌。詩作中體現的繪畫、音韻和建築之美都有著非常高的藝術價值。

林徽因寫詩常常在晚上。清風明月,林徽因身穿白紗睡衣,點一柱清香,采一朵蓮花,麵對一池荷葉,靜思詩作。這不帶人間煙火氣的美麗,其實一直是林徽因根於內心的驕傲與自負。她曾對梁思成說起如果山中有男子見到,一定會沉醉暈倒。梁思成聽罷頑皮一笑,回答:“我看了就沒暈倒。”林徽因於是連聲嗔怪梁思成太過理智,不懂得欣賞。從林徽因到梁思成,一問一答都是戲言,卻也可以一窺梁思成、林徽因二人不同的性情。

盡管他們夫妻二人在事業上有著一致的追求,但是兩個不同個性的人相處在一起還是難免會產生碰撞的。林徽因機智、熱情,梁思成穩重、嚴肅;林徽因“富有文學家式的熱情,靈感一來,興之所至,常常可以不顧其他,有時不免受情緒的支配”,而梁思成“做事卻喜歡按部就班,有條不紊”;林徽因鋒芒畢露,常常是眾人之中的焦點,梁思成卻寡言內斂,更多了些靜肅沉默。這樣一對夫妻,他們的性格截然不同,那麼矛盾、摩擦自然也就無可避免。磨合中的苦惱從1924年離開家留學美國起就開始滋生。

初次麵對共同的獨立生活,林徽因和梁思成各自的棱角都刺到了對方。而煎熬在“刀山劍樹”中的幾個月,他們開始試著重新打量彼此的距離,給感情重新定位,直麵現實生活的瑣碎,在不犧牲自我個性的前提下相互容忍。因為保留了自我,依然不免個性碰撞時的苦痛;因為彼此體諒,又總能安然化解予匿。各種滋味,林徽因和梁思成都在用心體驗。

從絢爛的瞬間到平淡的長久,梁思成是這樣理解的:“林徽因是個很特別的人,她的才華是多方麵的。不管是文學、藝術、建築乃至哲學她都有很深的修養,她能作為一個嚴謹的科學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調查古建築,測量平麵爬梁上柱,做精確的分析比較;又能和徐誌摩在一起,用英語探討英國的文學或我國新詩創作,她具有哲學家的思維和高度囊括事物的能力……所以做她的丈夫很不容易。中國有句俗話,‘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人家的好’,可是對我來說是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我不否認和林徽因在一起有時很累,因為她的思想太活躍。和她在一起必須和她同樣的反應敏捷才行,不然就跟不上她。”(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

在共同的家庭生活中,一旦出現矛盾與爭吵,梁思成總是忍讓、包容,對妻子的愛,讓他把自己的煩惱都掩飾了起來。然而,在林徽因看來,爭執帶來的卻是另一種滋味。1936年,林徽因在一封寫給沈從文的信中提到了她和梁思成之間的一次爭吵:“昨天到今晚(我)已整整哭了廿四小時,中間僅僅睡著三四個鍾頭……我在廿四個小時中隻在想自己如何消極到如此田地、苦到如此如此,而使我苦得想去死的那個人自己在去上海的火車中也苦得要命,已經給我來了兩封電報一封信,這不是‘人性’的悲劇麼?那個人便是說他最不善管人性的梁二哥。”

在這場爭執中,深深相愛的兩個人沒有勝利者,林徽因當然懂得這個道理,梁思成的電報更讓她能冷靜下來仔細思考。於是,平靜下來的林徽因接著在信裏寫道:“在夫婦中間為著相愛糾紛自然痛苦。不過那種痛苦也是夾著極端豐富的幸福在內的,冷漠不關心的夫婦結合才是真正的悲劇。”

梁、林兩家對林徽因與梁思成的這種爭執早就習以為常。據梁思莊(梁啟超三女兒)的女兒吳荔明回憶,一次梁家全家在梁思成家中聚會,大家一同欣賞四合院中的花草,突然林徽因的說話聲調高了起來,而且飛快不停地說,梁思成則時不時作一次聲音不大、慢條斯理的反駁。原來他們是對花草的布局有不同的看法。

梁啟超的另一位夫人王桂莖把大家轟進屋裏說:“這一對愛吵嘴的歡喜冤家,別管他們,一會兒就沒事了。”他們兩人恩恩愛愛一輩子,吵嘴吵了一輩子,當然他們都是在業務上的高水平的吵嘴,很少有婆婆媽媽的家庭瑣事。(吳荔明:《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

熟悉梁思成夫婦的人都知道他們兩人的脾氣性格很不相同。“徽因舅媽非常美麗、聰明、活潑,善於和周圍人搞好關係。但又常常鋒芒畢露,表現為自我中心。她放得開,使很多男孩子陶醉。思成舅舅相對起來比較刻板穩重,嚴肅而用功,但也有幽默感。”(吳荔明:《梁啟超和他的兒女們》)

因為他們都酷愛建築學,在事業上他們總是合作得很好,而生活中他們也能各自保持自己的個性和極不相同的脾氣,相互容忍,雖然各自還有棱角,但磨合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他們合作的成果總是1+1>2。

1932年8月,林徽因生下一個兒子,家裏人都特別高興。盡管他們在許多方麵受過西方思想的影響,但是,有了繼承香火的兒子,這喜慶是不能免俗的。經過夫婦倆認真商量,他們決定給兒子取名“從誡”,意思是“跟隨李誡”。四年前,他們選擇婚禮的日期,就已經表示了對李誡的敬意。現在,他們再一次表達了對宋代這位天才建築師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