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論著彙輯(十一)(2 / 3)

(1)濕邪犯上

濕邪犯於上部,主要病位在頭麵清竅、咽喉以及上焦肺及心包。葉氏所說:“濕與溫合,蒸鬱而蒙蔽於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指出了濕邪壅塞頭麵清竅的致病特點。此外,還有濕邪犯於上焦氣分而見身熱、頭脹、身痛、肢痛、胸悶不饑者;濕與溫合阻於肺口引起咽痛或咽喉欲閉者;濕熱或暑濕犯肺、肺氣失宣而致寒熱、咳嗽、喉痛、煩喘者;亦有因上焦氣化不宣而致二便失常、包括“溺阻”、“便閉”、“二便不通”者;還有因濕熱傷肺、濕鬱衛分、汗出不徹而發白者。

濕邪亦可蒙蔽清竅而出現神識昏蒙,但濕邪性質有所不同,臨床之證亦各異。有的為濕濁引起,症見四肢乍冷、自利、神倦不語或神呆、語言欲謇;有的為陽虛而濕熱內陷、蒙蔽心包;有的為暑濕內犯、內蒙清竅而出現發熱、目瞑、息短、神迷,如臨床見舌絳赤、齒板燥裂、鼻咽裂血、口瘡、耳聾、神識不慧、喉間痰鳴,則為濕熱或暑濕之邪化燥入營,內犯心包絡,與一般的濕蒙清竅者有所不同。

(2)濕阻中焦

濕邪的主要發病部位是在中焦脾胃。葉氏在診斷中尤其重視從舌苔來區別各類不同的證候表現。如葉氏所提出的“白厚而幹者”為胃燥氣傷;白苔絳底為濕遏熱伏;白苔不燥而悶極為脾濕盛;白苔黏膩,吐出濁厚涎沫,口必甜味者,為濕熱氣聚與穀氣相搏,困於脾土;白苔白如堿者,為胃中宿滯夾濁穢鬱伏;舌苔黃濁為有形濕熱或痰熱互結中焦;舌苔黑如煙煤隱隱而口渴煩熱者,為胃中燥熱;苔黑燥而中厚者為土燥水竭等。此外,葉氏還提出了濕邪在中焦可見脘痞、嘔惡、便溏等症狀,濕熱互結於中焦可見汗出熱解、繼而複熱或發黃疸等。

(3)濕在下焦

濕邪在下焦主要指濕邪阻於腸道或膀胱。濕邪在腸道可致大便溏或溏而不爽,濕邪在膀胱可出現小便不利、澀痛或溺閉等症狀。

濕邪亦可彌漫上、中、下三焦,引起水道不利,氣機鬱滯,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胸悶、脘腹痞脹、嘔惡、小便不利或短少、大便溏泄或不爽。

當濕熱或暑濕之邪完全化燥而進入營血後,其臨床表現與一般營血分病證相似,也可有舌絳、發斑、出血、化風痙厥等症狀。但有的時候,病雖已入營血,而濕濁之邪未盡,則其臨床表現略有不同,主要表現為舌上有膩苔,如葉氏說:“舌色絳而上有黏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章虛穀也提出:“熱入於營,舌色必絳,風熱無濕者舌無苔,或有苔亦薄也;熱兼濕者,必有濁苔而多痰也。”

從其上討論可知,葉氏對濕邪為病的診斷極重視舌苔的變化,同時也結合患者的全身表現以綜合分析、判斷濕邪的性質、部位。

4.濕邪為病的治療

葉氏對於濕邪為病的治療提出了許多精辟的見解,並有相當豐富的治療內容,其中多數內容被吳鞠通收於《溫病條辨》之中。下麵就葉氏關於濕與熱相合致病,即濕熱性病邪致病的治療作一歸納和分析。

(1)治濕原則

1)濕熱相夾,當主祛濕對於濕熱為患者,葉氏強調應使濕不與熱相搏,使熱勢孤立,則其熱易祛。如說:“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於熱外,或滲濕於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對於濕熱已入裏者,葉氏指出:“熱自濕中而來,徒進清熱不應”,“熱從濕中而起,濕不去則熱不除也”,“熱自濕中而出,當以濕為本治”等,都可看出葉氏對濕熱為患強調祛濕。

後世有的醫家在此基礎上進而提出濕熱兼而致病者,可先予辛溫之劑化其濕,俟其化燥後再轉手清熱,此種見解雖有一定道理,但不無片麵之處。在臨床上可以化濕與清熱並施,究葉氏之原意亦並非先置熱邪於不顧而單祛其濕,而是在清熱之同時重視祛濕。

2)治濕重佐理氣

葉氏治濕注重調理氣機,因氣機流暢則水濕不易聚而為患,如葉氏對三焦濕邪的治療提出:“先論上焦,莫如治肺,以肺主一身之氣化也”。葉氏常用藥物有杏仁、瓜蔞皮、白蔻、川樸、陳皮等,均屬流氣化濕之品。

如濕邪兼具穢濁之性,葉氏多用芳香理氣化濕之品,如藿香、白蔻、鬱金等,即葉氏所說:“清熱開鬱,要佐芳香,以逐穢為法”。

在濕邪為病時,濕阻和氣滯亦是相互影響的。濕邪內阻可影響氣機流通,氣機鬱滯亦可致濕阻。因而濕邪得去,也有利於氣機的流暢,故葉氏說:“濕走氣自和”。

3)治濕應分三焦

葉氏對濕邪的治療要詳細地區分濕邪所在的上、中、下三焦部位,用藥法度井然。葉氏所說的邪在三焦而用杏、樸、苓等類,正是提示了濕邪在上、中、下三焦時分別采用的開上、宣中、導下之法。具體來看,濕邪在上焦者,主以宣化,治肺為主;濕在中焦者,主以運化,治脾為主;濕在下焦者,主以淡滲,治腎、膀胱為主。若濕邪遍布三焦,則以上各法可結合運用。此外,不論濕在上下,淡滲之法均可運用,如滑石、通草、茯苓等皆為葉氏所習用,此即“治濕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4)治濕須顧陽氣

濕屬陰濁之邪,易損人體陽氣,加之在溫病過程中每多用苦寒之品,致陽氣更受損傷,因而葉氏強調治濕須顧護陽氣。他說:“如麵色白者,須要顧其陽氣,濕勝則陽微也。法應清涼,然到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於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耶?濕熱一去,陽亦衰微也。”在醫案中也提出:“藥必從喉入胃,然後四布,病所未得藥益,清陽先已受傷”,說明用藥不當極易損傷人體陽氣,於治療中就不應濫用寒涼。且濕邪之化亦多忌涼,過用寒涼,濕邪難祛,即吳鞠通所說的“濕為陰邪,非溫不解”。故葉氏治濕溫病案多為寒溫並用,既為清熱化濕所需,又可保護人體陽氣,不致寒遏傷陽。

(2)不同部位濕邪的治療方法

1)濕邪在表,主以宣表化濕葉氏對於風邪夾濕,或暑濕之邪犯於肌表而致寒熱頭痛、脘悶、身重、苔白膩者,常在淡豆豉、杏仁、桔梗、蘇梗等宣散外邪的解表藥中加入化濕之藥。常用者除了藿香、蔻仁等芳化之品外,還常用通草、蘆根、滑石、苡仁等滲濕之品。如屬感受暑濕於內而表有寒邪者,葉氏推崇香薷,認為其不僅辛溫發汗,且能泄宿水。

2)濕在上焦,主以宣氣化濕對於濕邪偏於上焦者,葉氏多用杏仁、苡仁、通草、蔻仁、滑石等宣化利濕之品,吳鞠通創三仁湯亦本於此。若屬暑濕之邪犯於上焦,多用西瓜翠衣、絲瓜葉、荷葉、綠豆、益元散、六一散、大豆黃卷等消暑化濕之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