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5章 三十年發展——中國國力(2 / 3)

第二個方案是移民!

當今的中國,不管在美洲,還是南明州,那廣袤無垠的大地,什麼都不缺,缺的就是人,簡直是再理想不過的‘泄洪’之地了。將失了生計的災民轉給外頭,那既是救災,也是開發。

但這套方案同樣需要一筆錢財。

黃淮平原是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不大點地方就有三百萬百姓受災,要從裏頭選出多少人去移民?當地官府是不情願的。

如今的中國已經很少在向外大規模的進行移民了。聽說下一任內閣,移民局的牌子都要撤了,變成一個啥出入境管理處的。負責外國人來華出境入境、移民、留學、簽證等。

這說到底還是因為朝廷想要保持本土的綜合實力。

而這第三方案其實就是第一案的變種,朝廷在遭災之地扶持新業,將災民轉化為工人,讓災民可以不依賴田地吃飯。這辦法需要結合實地情況,要費很大精神,同時花費也很多。還要擔心新立之工廠產業在離開了政府的扶持之後,能不能穩住也是個問題,風險難測。

而這第四個方案就是把黃淮之地的賑災救濟工作跟埃及蘇伊士運河的挖掘工程聯係在一塊。把這裏的難民直接拉到埃及去當一年勞工。

麻辣個蛋。

蘇伊士運河的開工已經好幾個月了,但奧斯曼帝國因為法國人的入侵,之前滿口答應的一些事兒,半點也沒有做到。不管是人力還是物質!

蘇伊士運河距離尼羅河三角洲可是很近的,距離曼蘇拉要塞更近。拿破侖自然不會跟中國真正的撕破臉皮,派來軍隊突襲這裏,可是伊拉姆和奧斯曼在徹底解決拿破侖之前,也沒辦法組織人手‘增援’運河工程。現在的問題就是,要想保證進度,今年陳漢必須多向那兒派遣員工。

人拿破侖手下的軍隊雖然不多,但鬥誌昂揚,野戰能力極強。奧斯曼帝國在天方半島西部沿地中海區域組織兵力,與拿破侖進行了兩次大的會戰,是兩戰皆敗。哪怕第二戰中的奧斯曼軍隊兵力比拿破侖軍兩倍還要多些,但還是落得戰敗。

埃及的戰事還有的要麻煩。

而最後一個方案,就是彙聚上述四策,因地製宜,興辦工業,建設工程,勞工輸出,外加移民對外。就是把四個方案都糅合起來,那裏適應什麼方案就用什麼方案。這個方案或許用不了那麼多的前,但這需要地方和中央投入海量的人力去規劃、管理和監督實施。

陳鳴是最不喜歡‘搶險救災’的。這東西事起突然,數據統計起來太費事太麻煩,光花掉的錢還不算什麼,但用掉的人力精力呢?有的時候陳鳴都想成立一個專門的救災搶險應急部門,或者把災後重建、善後工作也歸入其中。

中央各部門的統計人員可都是陳漢官場的新時代精英。

“朕以為前四策,單行其一,皆隻有不足之處,而並行各策,成效最大,花費也最少。未來還可期待著莫大好處。唯一顧慮的就是於中央牽動太大。”

從心底裏講,陳鳴是傾向於第五種方案的。但要做第五種方案,內閣可就有的忙了。後者並不怎麼涉及軍事,可是對內各下屬的各部門來說,就有的麻煩了。

而且還是工作計劃之外的麻煩。

陳漢的財政支出可以做預算,全年的工作可以做計劃,但碰到這種計劃之外的災害,誰也沒辦法。

更重要的是,春旱並不見得是一樁單純的天災,它隨後往往還伴隨著夏澇或者是蝗災。可以預見,承天二十五年的黃淮大平原,是沒得安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