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以百萬計的在籍軍人、退伍軍人是陳皇帝的忠實擁躉,一聲令下,百萬大軍兵鋒所指。
手中握著刀,腰間塞著錢,這樣的皇帝誰能抗拒他?
可這樣的皇帝從沒有胡作非為,這樣的皇帝不偉大嗎?不值得尊敬嗎?
所以在內部漫天非議聲中,陳鳴的位置也半點不受影響。他甚至還還有‘閑情雅致’的跟人在報紙上打擂台。主管新聞出版署的劉文可是陳皇帝的忠實馬仔。
……
天長日久,君王昏庸;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一聲暴起,宗廟墜毀。
家天下的悲劇被一份份大報寫的清清楚楚。看看滿清,看看朱明,看看中國曆史上的曆朝曆代,誰逃過了這種下場?
自從秦始皇開辟了第一個統一中國的大秦皇朝之後,中國正兒八經的兩千年大一統的封建史,誰他麼的皇帝寶座坐穩300年了?
東漢能與西漢完完全全的混為一談嗎?
南宋與北宋的皇帝雖然都姓趙,可是這算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朝代嗎?
中國曆史上的300年怪圈之現象,連西洋現在都知道了。
這問題之前沒人敢提,是陳鳴親口說的。如今社會上倒是有了很多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和探討。
但這個問題說白了,不就是封建社會的劣性嗎?
《三國演義》裏說的,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些原因不隻是中國在外國也是很多的,建立在家天下的統治下,製度和矛盾在建立之初就開始一點點崩壞的!所謂的三百年一個劫,那是個曆史的巧合和一個必然,在世襲統治下一個合理的製度開始到崩壞有時候就是這樣的一個周期!
再細點說,王朝興衰本質是人口增長對有限土地的矛盾,氣候變化是誘因。王朝更替時,都會發生大戰亂,因此新王朝建立時,總人口不多,土地供應充足,少量土地兼並不會導致大量失地農民,社會最主要的矛盾得以緩和。但過了約300年,十幾代人的繁衍,人口增長,土地有限,兼並增加,國內的失地農民增加,社會矛盾激化,一但遇到氣候變化,大規模的饑荒出現,那就出現不了王朝更替,也會發生動搖皇朝基礎的大起義。
所以,一些影響力不小的報紙上發出了‘結論’,進而推演出了封建社會的劣性,然後再點名了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不同。
資本主義社會是通過提高生產技術、生產力和對外擴張來獲得更多的利益;而封建王朝的建立到崩塌則就是一個,上層階級不斷的吞並中下層的財產資源的過程,比如土地,比如土地兼並。
歐洲的王朝普遍來說比中國持續的更久,幾乎沒有被起義的老百姓給推翻的,那是因為歐洲在大多數的時候發展的太爛。讀書的,有知識的,大多是貴族和神職人員,底層人都是愚昧無知的,這才讓他們在過去的‘封建史’中的統禦堅持的更久。也因此,歐洲在很長很長的時間段內都比中國、天方發展的爛。
當然,資本製度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迎接它們的也是戰爭。
曆史上的一戰,包括老美的南北戰爭,不都是如此?
半年時間的大爭論讓很多百姓真正意義上知道了新舊的不同。也讓很多人相信了一個‘事實’——皇帝之所以想著‘憲法’,那不是真的想把權力交出去,而是想要自己建立的皇朝,想要自己的子孫後代,世世代代的存在下去,富貴下去。
當今朝廷的皇帝是不信什麼‘千秋萬代,鐵桶江山’和‘萬萬歲’的。
甚至當今的皇帝都恐懼自己建立的陳漢天下連‘300年’都支撐不下。
前者不算啥。真想活千年萬年的皇帝,全是傻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