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對於主角西進戰略的解釋(2 / 3)

在陳鳴看來,這比‘政治影響力’更實惠更重要。但從聲勢上來講,複漢軍的西征確實大滅了他們自己的威風。

在當初製定這個策略的時候,就有人提到南京的政治影響力,那個時候陳鳴執意的要進湖廣。因為他手下的力量在占據浙北和大部分江蘇之後,根本抽不出足夠的軍力再向北或南發起大規模的攻勢。北麵的黃河北的海州還有豐升額的三萬人,南麵寧波、溫州等地還有江南清軍的殘軍,還有地方團練武裝,數量也不少,浙江的水師還可以對杭州灣一線發起攻勢——陳鳴為什麼一直留著鬆江不推?就是因為鬆江府處在長江的入海口,那一段江麵廣闊,更適合清軍的外洋水師戰船作戰。滿清上百年積累下的外洋水師,還不是剛剛起步的複漢軍水師營可比擬的。複漢軍即使從陸地上奪取了鬆江,也要處處設防,大批量的被牽製兵力。那時的複漢軍控製著這麼龐大的地盤,又受到各麵敵軍的牽製,陳鳴看不到出兵打通與河南老巢直線連通的希望。往南掃蕩浙南,往北推到山東,也兵力不足。除非能大量的暴兵,就算是冷兵器部隊,隻拿來守城也行啊。可江南和浙北的人會成群結隊的投效複漢軍嗎?那江南之地除了蘇北還能出些敢戰之兵,複漢軍新增的兵力絕大部分也是蘇北人,蘇南和浙江的兵,嗬嗬……,人數不提也罷,素質更不提也罷。

而河南的根據地在清軍的四下封鎖中堅持了一年多時間後,銀子、糧食、布匹、食鹽乃至藥材,都出現各種的不足。特別是食鹽,南陽、汝州都不產鹽,根據地幾百萬人的所需,隻靠走私,怎麼可能維持?最早的食鹽那是陳鳴帶著複漢軍搶掠各地所得,但當時陳鳴更重視的是糧食,隨後陳二寶也出過一次南陽,那時候他眼睛裏就有鹽了,大軍也確實搶了一批鹽回來,之前又出了第二次,陳二寶就更看重鹽了。但陳二寶兩次出擊,活動範圍除了襄陽府漢江以北地區,就是鄖陽府了,這些地盤在過去一年中飽受戰亂影響,百姓大批逃離故園,又能刮出多少鹽出來?食鹽一直是根據地的一個短板。還有藥材,根據地的藥材也隻能靠禹州的走私和自身所產,可清軍封鎖越來越嚴,走私越來越難,量也越來越少,現在根據地裏不隻是軍中緊缺,還有民間也短缺藥材。所以陳鳴堅定的要打回湖北,他必須回湖北,溝通豫西南老巢,鞏固擴大老根據地。之前贏得蘇北決戰,一時間聲勢大漲,內心中升起的‘立足江南也未嚐不可’的念頭被他拋到了九霄雲外。隻是他手下的人依舊對此保持異議,甚至還提出了要河南的大軍放棄根據地,轉移到江南來的荒唐提議。這根本不現實。河南根據地裏除了士兵,還有更多的軍屬,幾十萬人如何幾千裏轉移?【沒有幾個事例描述,文章說服力不足啊,感覺不到位,太生了】

陳鳴那個時候是用自己大都督的權威壓下了所有的異聲,於是現在就有更多的人要‘保南京’了。他們覺得以現在的兵力打下武昌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