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好隊伍走到瓦窯鋪,大都督突然下令全軍轉向泰州,而不去揚州了。然後隊伍裏就有消息傳來,是陳啟、黃捷等軍中大將跪在大都督麵前苦苦哀求,發誓要與清軍決一死戰。大都督撥不得軍隊裏大將的麵子,才答應大軍轉向泰州,在這熬鹽之地與清軍做一次決戰!
唐文燦四十多歲的人了,臉皮厚,且一直都在非主力營頭,並不了解主力部隊的驕傲。
來人則咬牙發狠的對唐文燦說:“俺們都是魯山南陽拉出來的老兵,要麼就是鄂西北便投靠過來的老人。一路上破荊州下武昌,掃蕩長江,縱橫江南,手底下殺敗過多少韃子?打破了多少堅城險地?”複漢軍的老兵是天下公認的精銳敢戰之士。
“結果入了淮安成,過了大黃河,明明是大好事,卻反倒變的不會打仗了。韃子從北壓來,還沒過黃河,大都督就帶著隊伍後撤。大軍就一退淮安,再退高郵,三退揚州,大半蘇北之地不到半月就要丟個一幹二淨,老少爺們們的顏麵都丟盡了。
騎兵營、炮兵部隊笑我們步兵,我是又氣又惱,這臉皮子都燒火。”
這人與唐文燦卻是不一樣,別看他同唐文燦的交情很好,卻不是唐文燦降將一類的出身,而是早早就投效了複漢軍,一直在主力營,雖然中間受傷的時候有一陣被調去了新兵營,正趕上唐文燦那一撥,兩邊打下了交情。可主力部隊出身的驕傲,縱橫湖北,橫掃長江的傲氣,席卷江南的雄心壯誌,這些天下第一等的敢戰精銳,所思所想,所看問題的角度,與唐文燦這種人真大大的不一樣,不相同。
後者作為非主力部隊,成分複雜,投降的綠營、民勇加上地痞流氓,還有一些漕工貧民,混雜在一塊,就是一群爛兵,戰鬥力比之綠營強不到哪去,爛著爛著就沒臉沒皮沒尊嚴了;而前者是一場場勝利鑄就的驕傲,讓他們突然間的向後者看齊,真比殺了他們都痛苦。
胡文賢在唐文燦這場酒喝完以後磨磨蹭蹭的湊到唐文燦的身邊,他現在是唐文燦營的文書。秀才麼,有功名的人,之前表現又不錯,現在的職務也就高一些了。
“營座,這主力營的人就都這麼傲氣麼?看這位的話頭,那是不把官軍放在眼裏啊。”
胡文賢投複漢軍的時候,鹽城早就沒主力營了。而且他在複漢軍的時日還短,今天第一次看到主力營的人這麼說話,內心很驚奇的。
“你要是一年裏能從河南打到江南,沿途橫掃十餘萬大軍,連破多座名城雄關,你也能這麼牛!”唐文燦看了一眼這個剛入軍中的文書,“你小子,在部隊好好學著吧。什麼時候混進了教導旅的隨軍學堂,在裏麵塌下身子嚎嚎學上一年兩年的,夠你終生受用。”
作為非主力部隊,那是很能理解複漢軍的主力營頭的驕傲和自傲的。雖然外人看起來似乎沒什麼兩樣,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複漢軍裏還分主力與非主力。但自己人知道自家事,非主力部隊與主力部隊的差距,能有三條街。
唐文燦夾了一塊豬頭肉狠狠地吞下,什麼士氣高士氣低,唐文燦就沒啥感覺。那些軍中流傳的’傳聞’,他倒不認為是假的,而是他覺得複漢軍如果真的有士氣低落,那低落的絕對是主力營,而不是他們這些連藤甲都沒有的非主力部隊。
複漢軍要跟五萬南下的清軍大戰一場,頂梁挑擔的必須是主力營頭。而他們這些非主力部隊就是敲敲邊鼓的。“等吧,等到清軍什麼時候開到泰州,那就會有一場真真的好戰了。如果咱們這仗能打得贏,這天下氣數也有三四成歸到大都督身上了。”
悟性有點差勁的唐文燦明明又想到了一個複漢軍士氣大振的理由,可他偏偏隻是嘴邊這麼一說,並沒將之與複漢軍現今的士氣上漲聯係到一塊。反而是胡文賢,聽了唐文燦這話眼睛一亮。
可不是麼,這一戰複漢軍贏的話,清軍一時半會兒還真拿陳鳴沒辦法,到時候這幾萬大軍坐在東南就大有可為了,真就有三四成奪得天下的氣數了。複漢軍上上下下明白這一點的人何其之多,再加上陳鳴故意放出的消息、言辭,與另一方麵的激將之法,合力將複漢軍的士氣重新鼓動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