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之死可算是蘇北之戰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清軍氣勢洶洶,一路南下,果敢無畏;而複漢軍步步後退,雖不乏避敵兵鋒之效,但軍伍失了銳氣卻是肯定的。而且複漢軍士氣不高,缺乏鬥誌的消息連清軍那裏都有耳聞。
怎麼看都是清軍占優,複漢軍處在劣勢。
可是隨著劉墉的遇刺,隨著近萬山東練勇被複漢軍散播的謠言搞得軍心渙散,兩邊軍勢此消彼長,複漢軍雖不敢說絕對占優,但已經從一開始比較明顯的劣勢轉到優勢上來了。至少兩邊也可做五五開!
清軍為整頓軍心,暫時停在了鹽城。當初彙聚在鹽城的十多萬難民,包括幾萬城中的百姓,逃散個七七八八。狠狠地為南下清軍的壞名聲傳播出了一把力。
複漢軍則停兵泰州,以泰州原先的城池為中心,陳鳴彙聚了自己可以集結的全部兵力,調集了自己可以調集的全部大炮,一船船的彈藥糧秣不停地運送到泰州,方圓幾十裏都是兵營。
——一切為了蘇北之戰服務!
複漢軍裏,陳鳴的意誌就是最高的旨意,複漢軍內大大小小的山頭雖然很多,可這些山頭麵對陳鳴的時候是絕對服從的。誰讓複漢軍是很傳統的中國集權勢力呢,一切權力歸於‘中央’,發現有不對頭的,陳鳴一揮手就能拍死。所以,江南的局麵雖然不怎麼好,可大批的軍需火器,軍備物資,還是源源不絕的運送到泰州。盤踞在這片土地已經半年光景的複漢軍,並沒在地方設立官府什麼的,用‘軍管’這個詞來形容江南複漢軍轄區內的統治是很適合的。這種方式自然不適合長久的統治,但這種製度運轉起來的威力絕對極強大。
陳鳴可不是紅朝太祖,紅朝太祖掌權的時候雖然黨內派係山頭很多,好歹已經有了周公等諸多人傑彙聚。陳鳴的靠山——魯山陳氏,卻隻是一個小小的鄉紳豪強,哪裏有一個又一個奪天地造化的人傑精英供他差遣使用呢。
他曾經也期望著自己老家土門集能成第二個‘沛縣’或‘鳳陽’,當年的劉三兒不就是靠著自己的一幫酒肉兄弟鼎成大業的麼?朱八八也是如此啊,隻靠著一個鳳陽,隻靠著幼時的玩伴,就讓他身邊彙聚了多少人才?
這樣例子讓人看了不覺得就會有——時勢造英雄的感覺,甚至過分的認為自己身邊的親人夥伴隻是沒有遇到良機和時局,否則也會是第二個蕭何、曹參、周勃、徐達、李文忠、湯和等等。而自己就是第二個劉邦,第二個朱元璋。
陳家起兵以來,陳黃高三姓子弟拋頭顱灑熱血,確確實實為複漢軍出生入死,戰死沙場的旁支近支子弟不在少數,也確確實實曆練出了一批人才來,但要說隊伍裏誰能鶴立雞群,脫穎而出,那還真心沒有。
作為複漢軍的兩大領袖之一,作為遠征軍的主將,陳鳴要擔負起來的責任很多。軍隊地方的營運工作,無數內部的問題,諸多外部的問題,時不時就要麵臨的戰爭,陳鳴很懷疑自己到底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休息,或是說自己還有沒有時間去休息。
這應該是‘所圖遠大’的穿越者們必須麵臨的一個挑戰吧。
陳鳴早就想過這個問題。他的成功不是單純的建立在個人的才華上的,而是建立在他的目光比眼下的時代更高更長遠。他沒有什麼“王八之氣”,不要說外麵的人才,連豫西南的人才都很少有歸附複漢軍的,比如那龐振坤,聽說他已經去職了。陳鳴不認為有什麼王霸之氣。他率領大軍一路南下,隊伍不斷的擴大再擴大,無數的外人變成自己人,隻能說陳鳴能拿出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打勝仗,讓無數人能更好的活下去,讓大軍能夠更好的發展下去。
原時空上的紅朝太祖靠的是無與倫比的天分,陳鳴靠的就是曆史積累的見識。在赤黨那個時代,下頭的人可以放手工作,你幹好幹不好就可以隨時升遷或者免職。如果問題惡劣,還立刻就殺頭。陳鳴眼下學的也是這個法子,不管是暗營的擴張,還是地方地盤的治理,那些投靠過來的師爺衙役之類的,很多人坐穩了自己的位置,也有很多人被複漢軍自己砍了腦袋。
這種局麵下,陳鳴就緊緊地把握了遠征軍全部的力量。所以江南在急迫,一聲令下,南京、鎮江等地也無敢有不從。
大軍停留在泰州,光戰兵就有四萬,加上後勤的人馬,小五萬人,每天的人吃馬嚼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往來江都【揚州府城】與泰州的漕船每日穿梭,源源不絕。
如今軍中士氣好歹上揚了,清軍則遭受了一次重挫,陳鳴心裏有了些底氣。
但他一雙眼睛還在死死的看著鹽城。今天正考慮著要怎樣給鹽城清軍再下個絆子,劉武就帶著侍從室的機要員走了進來。機要員拿著一很厚很厚的文件袋,“大都督,這是暗營最新送到的情報。”
陳鳴剛起了壞心,現在正經事就到了,不得不放棄對‘絆子’的理論構架,他接過文件帶,讓機要員出去之後,開始閱讀暗營遞來的這厚厚一大紮子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