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空漢口鎮。
結果年前半個月不見動彈的複漢軍果然沒有坐視不理,一舉飲馬江邊,更糟糕的是控製住了幾百艘大小不一的船隻。
而範時綬更清楚的是——序幕拉開了。複漢軍馬隊的出擊就意味著他們進攻的開始。
兩天後大部隊出動的複漢軍拿下了漢陽縣城,駐守那裏的三千湖北綠營和一部分安徽綠營,敗得毫無反手之力。陳鳴這是徹底的飲馬長江,與武昌城隔江相望了。
嶽陽水師已經趕到了武昌,他們加上漢陽協的漢口水師營,兩個營頭八百左右的水兵,三十多艘戰船,最大的不再是唬船和哨船,而是嶽陽水師營帶來的兩艘櫓槳船。陳鳴嚴重懷疑那倆玩意兒究竟是不是戰船,個頭比唬船和哨船還要大,但上頭連一門小炮都看不見。
這麼大的個頭,要是戰船的話,不要說小炮了,五六百斤的‘大炮’也能扛動。但這兩艘在陳鳴眼中屬於嚴重落後於時代的櫓槳船,偌大的船身似乎都是用來裝兵的。
兩個水師營是清兵守衛武昌的第一道防線,複漢軍不是太平軍,後者由南向北,陳鳴卻要由北向南。陳鳴要拿下武昌,首先需要渡過長江。
長久以來陳鳴都在思考著一個問題:如何去打水戰。在敵我雙方戰船檔次相同的情況下,複漢軍即使有足夠的火炮,也隻能在船上運著,而不是真正的配到船上去作戰。
民船是承受不住真正大炮的後坐力的。再大的船隻,在木頭質量和船體結構的雙重影響下,可能兩炮剛打完,船底就被震得漏水了,或是甲板被震得裂開縫了。
跟一戰二戰時候民用船改軍艦的最大問題一樣,防禦力嚴重的不足。
再一個,陳鳴可不想讓自己手下的水師變成一支曆史上的湘軍水師或是太平軍水師那樣的舊式船隊。他根本就沒打算在這個時候就搞什麼水師,人手或許有,船隻質量嚴重不符。現在陳鳴要的就是一個暫時可以拿來用的替代品。
所以,思來想去複漢軍現在能夠被‘水師’排的上用場的隻有手榴彈和幾十斤重的虎蹲炮。大炮不需要考慮,複漢軍在漢口碼頭‘征用’的數百艘船,最大的雖比長江裏的那兩艘櫓槳船還要大,陳鳴卻不會冒險的用那東西承載大炮。
對岸的清兵在江邊大堤有立寨,但那隻是一個點,武昌城並不好打。山多水多,崗嶺起伏,湖河交錯,外扼地理要衝,內依地勢險阻,曆來這裏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但這一切的先決條件是守軍能夠上些檔次。
在複漢軍控製漢口、漢陽之後,大炮在江邊一擺,清軍兩個水師營都不敢在長江水道中心走了。【武漢段長江最窄處隻有一公裏左右】滿清手中是還有不少能打的部隊,可他們都不在武昌啊。
陳鳴對於發起渡江作戰的信心很足,他認為隊伍在江對岸找到一個立足點,然後迅速向那裏彙聚部隊和作戰所需物質,從東向西的展開進攻,攻奪武昌的難度要比拿下江陵城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