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呈慢性過程,常反複發病,屬中醫狐惑病症。
(一)治療
按泊科病常規灸法灸治(見不孕症欄下,男性忠者叼此灸治)。
(二)白塞綜合征病例
邢XX,女性,26歲,已婚,住天津市紅橋區鍋店。
(1)病史及症狀:於5年前開始口腔經常潰爛,手足時涼、時有汗出。於3年前又出現陰部潰瘍、肛門裂,在天津市南開醫院診為此病。經住院治療,病症消退,出院後病又複發。現症:口腔及前陰部潰瘍、刺癢,月經期不準,經血色深暗,流膿性曰帶,肛門裂、心悸、失眠、易怒、納差、大便幹,小便黃,手易發抖,全身無力,經常感冒,發熱。治療:按婦科病常規灸法灸治,先灸第3、4、8日穴,另用灸筒熏灸前陰潰瘍處及肛裂處,每日熏30分鍾。灸、熏3天後,口腔潰瘍基本痊愈,僅舌上還有一點,陰通構排出多量穢濁白帶,共灸1個月諸症痊愈。
(三)臨床體會
“狐惑”屬於中醫之肝經病,多見於婦女,且常伴其他婦科病,故選用著重於調肝的婦科常規灸法灸治而有效。
六十八、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神經性皮炎是身體對某些刺激反應所表現的皮膚苔癬樣改變,是一種帶瘙癢的皮膚神經官能症,亦稱慢性單純性苔癬。多發於頸項兩側的皮膚,其次為肘窩、腯窩、骶部等。開始時局部瘙癢,搔之則出現丘疹,久之局部皮膚逐漸變厚變硬,成為一片境界清楚的類圓形或不規則的斑塊。斑塊表麵粗糙,皮溝顯著加深,皮脊隆起,象一塊粗糙的牛皮,且往往經久不愈,故中醫稱此病症為“牛皮癬”或“頑癬”。
(一)治療
按常規灸法灸治。每日灸臍及患處各30分鍾,如患處超過兩處,則每日隻灸其中的兩處,也做循環灸。
(二)神經性皮炎病例
例1李XX,男性,49歲,住天津市河東區王莊大街供1965年9月20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患者3年前兩手腕各長出一塊皮疹,經某醫院皮科診為神經性皮炎,治療未效。現兩塊皮損麵積均為9X60111左右,厚而堅實,刺癢難忍。
(2)治療:(由張升仁施灸),僅灸患處,灸3次,刺癢減輕,以後患處皮膚變軟變薄並漸漸改變為正常皮膚,,共灸40天,基本痊愈。
例2劉XX,男性,49歲,住天津市紅橋區雙街口。1960和2月11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左膝下內側患神經性皮炎已15年,每日去醫院做紅外線局部熱療,否則瘙癢難忍。現皮損呈紫黑色,堅厚如牛皮,劇癢。
(2)治療:囑其自灸曲池、血海25分鍾,患處30分鍾,日灸2次。灸1個月後,刺癢感覺減輕,患者經比較,認為溫灸較紅外線熱療效果好;灸1年後,損害部位皮膚已平複,但數日不灸仍然起皮疹,仍有輕度瘙癢;灸至1年半,皮損處微有瘙癢,不灸也不再出現新皮損。為鞏固療效,囑其再灸半年時間,止灸後至今未再犯病。
(三)臨床體會
神經性皮炎,病程短,皮損範圍小的,僅灸患處便可奏效,慢性,皮損經年而質硬者,須長期灸治,可以根除。
六十九、剝脫性皮炎
為藥物性皮炎中較嚴重的一型,常可危及生命。潛伏期較長,一般在20天以上。發病突然,呈進行性加重。初起表現為麻疹樣或猩紅熱樣發疹,逐漸發展到全身,皮膚潮紅腫脹,部分病例可出現水泡,糜爛,滲液,結痂,並有大量片狀鱗屑脫落。剝脫可反複進行,持續1個月左右或更長時間,常伴寒戰,髙熱,全身淋巴結腫大或肝腎損害。
(一)治療
按常規灸法灸治。每日灸臍30分鍾。
(二)剝脫性皮炎病例
馮XX,男性,40歲,住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196g年5月20日初診。
(1)病史及症狀:患者於兩年前患尿閉,住院治療後暫愈。以後發現麵部及下肢浮腫後脫皮,伴發熱,送往天津市南開醫院,診為“腎型剝脫皮炎”,采用中醫及西醫方法治療8個月未愈,出院時仍發熱。現症:麵腫嚴重,如帶假麵具,腿腫,左胸、肘彎、手掌、膝、靦窩等處皮膚剝脫,驗癢,胭窩部皮損較重時有滲液。吃魚、玉米麵、鹹物及飲酒等均使皮膚剝脫加重,伴發熱,納呆,失眠,易怒,心懌等症狀。
(2)治療:囑自灸:1日中脘、足三裏各30分鍾;2日關元、曲骨各30分鍾,三陰交25分鍾;3日,腎俞30分鍾,複溜25分鍾;4日,期門30分鍾,太衝25分鍾;5日,膈俞、大陵各25分鍾;6日,肺俞、曲池各25分鍾;7日,脾俞、血海各25分鍾;8日,大腸愈25分鍾,天樞30分鍾;9日,三焦俞、陽池各25分鍾;10日,肝侖25分鍾,章門30分鍾;11日,心俞、神門各25分鍾;12日,中府、太淵各25分鍾。以上穴循環灸,每日灸臍30分鍾。皮損不能灸處則改為熏灸20分鍾。因尚有發熱,囑其先灸風門、陽陵泉各25分鍾,每日1次,熱退後按上法灸。灸數日後熱退;灸半個月後開始有腹痛,每日大便粘而不爽(濕熱通下),皮損開始好轉,停服中西藥物;灸至近50天,大便已正常,臉腫全消,腿腫好轉,皮膚剝脫止,隻是左胸部及腯窩部皮仍厚硬而癢,但已不滲液,施灸處偶出癢疹(濕毒外達),數日後自退。灸至此時已不再忌口,無不適,體力增加,麵顯有澤,失眠,心悸等症均愈,共灸年餘,病獲痊愈。
(三)臨床體會
剝脫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慢性蕁麻疹等難治、慢性的皮膚病,病的基礎多與腎氣不榮、腸胃不潔有關。腸宵不清,濕濁內停,久而生鬱熱,外合於風氣,相搏結於皮表則導致各種較嚴重的皮膚病發生;腎主二陰,主持體內代謝廢物之排泄,同時腸胃的正常受納、傳輸、吸收、排泄功能也有賴於腎氣的溫煦作用,正如《內經》所雲:“腎為胃之關,關門不利,故胃氣不轉”。腎氣不通導致體內濁物不能由水道與腸道瀉出,反充斥於內,泛濫於體表,與風氣相搏,是為多種皮膚病的另一重要的發病機製。故皮膚病的灸治,配穴多側重於治腎、清腸胃,兼調其他髒腑。
灸治過程中,從腸道及尿道排出異樣濁物後,皮膚病迅速好轉甚至豁然而愈的情況常可見到。
七十、腋臭、凍瘡、靜脈曲張、扭挫傷、疣(刺瘦:)、灰指甲簡易灸、熏法
(一)腋臭灸法
每次灸腋窩30分鍾,每日1~2次,較嚴重者,每日加灸太衝穴(下肢)25分鍾。一般灸3~5天汗止,以後膿臭漸消失。
(二)凍瘡灸法
先將凍瘡患處搓溫,然後灸患處30分鍾,常可立愈,決親不要燙傷皮腸,若皮膚已破,可改為每日熏灸患處30分
(三)靜脈曲張灸法
灸患處,每處30分鍾,每日1~2次,效果良好。
(四)扭挫傷灸法
傷後局部瘀血者,灸患處,常數次而愈。筋聚者灸患處亦佳。
(五)疣灸法
灸患處,常灸治3~5次,疣自行脫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