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初,李綱任親征行營使,主要負責京都防務,張元幹為行營屬官。金兵圍攻汴梁城,李綱力諫抗金,堅決死守。張元幹投入到京都保衛戰中,積極獻策,撰寫《卻敵書》,親臨城上殺敵,還曾多次打退金兵進攻。後來,他在《挽少師相國李公》中回憶說“城守麾強弩,諸班果翕然。雲梯攻正急,雨箭勇爭先。中夜飛雷炮,平明破火船。”金兵損失慘重,久攻不下,二月便退兵,京都圍困得解。張元幹寫《丙午春京城圍解口號》:“九廟安全日,三軍死守心。倘為襄漢幸,良複見於今”稱頌這次戰鬥,諷刺那些隻知棄城逃跑的人。同年六月,李綱被排擠出京都,隨後張元幹也被貶淮上。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變,二帝被俘,北宋滅亡,張元幹悲痛萬分,創作《感事四首》,表達抗敵複國的決心和意誌。同年五月,康王趙構在商丘即位,重新啟用李綱為宰相,張元幹也被召回,官拜朝議大夫、將作少監、充撫諭使。李綱整軍備戰,堅持北伐,可短短75天就被免職。
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江南戰事漸息,半壁江山穩固。高宗皇帝定都臨安,也漸漸沒有了收複失地的想法。他任用秦檜為參知政事,主戰派被排擠出權力核心,仁人誌士要麼官居下位,要麼退隱林泉,恣意山水。張元幹也辭官回到了福建。七年後,宋金議和,宋向金納貢。張元幹聽說後,十分憤慨,作《再次前韻即事》,大罵秦檜、孫近等賣國權奸是“群羊”。李綱在福州也上疏反對朝廷屈辱議和,張元幹聽說後,又作《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暢言“氣吞驕虜”的壯誌,對李綱堅決主戰、反對議和表示敬仰和支持。這首詞寫得慷慨悲涼,感人至深,希望朝廷能重塑環宇,收複山河。
雖然主和派把柄朝政,但對於與金是戰是和的鬥爭仍然十分激烈。公元1138年胡銓聽說秦檜要派王倫出使金國乞求和議,屈辱稱臣,他以“冒瀆天威,甘俟斧”的氣魄,寫下《戊午上高宗封事》,聲言“義不與檜等共戴天!”秦檜讀後,火冒三丈,頓足捶胸,心中暗下決心,定殺此人!後誣蔑胡銓“狂妄凶悖,鼓動劫持”,將他貶謫到廣州監管鹽倉。紹興十二年(公元1142年),先是貶謫昭州(今廣西平樂),又再貶新州(今廣東新興縣)監廣州鹽倉編管。當時,胡銓在福唐(今福建福清)被告知貶謫,於是從福唐出發,前往新州。在經過福州時,張元幹敬佩胡銓的作為和勇氣,置個人安危於不顧,作《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為胡銓送行。
這首詞分上下兩篇,上篇57個字,下篇59 字。“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生動地展現了金兵鐵騎下混亂荒涼的情景,“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道出了心中的無奈與惆悵。下篇的“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放眼看古今大事,沒有恩怨私情。鼓勵胡銓振作起來,安慰他樂觀麵對,不要因此消沉。全詞寫得慷慨悲壯,蒼涼悲壯之中暗含剛健遒力,猶如金石之聲,不同凡響。這首詞流傳甚廣,為張元幹贏得了更大的名氣,也為他招來了更大的禍患。秦檜徹底憤怒了,已過半百的張元幹被抄家入獄,削除名籍。
他一生沒有官居高位,顯達富貴;沒有聲名赫赫,萬人仰慕。他有的隻是滿腔忠義和無畏勇氣。七十歲時,他作《隴頭泉》,仍想著“整頓乾坤,廓清宇宙,男兒此誌會須伸。”也是希望有人能接過這麵旗幟,繼續未完成的事業。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張元幹逝世,歸葬福建的螺山,終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