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枋得逃到福建後,曾長期流亡在建陽一帶的窮山野嶺之間,生活極其貧困。他每天穿著麻衣草鞋,麵向東方痛哭,藉以悼念已亡的故國。謝枋得不做元朝的順民,以卜卦、織賣草鞋或教書為生。曾到武夷山拜訪遺民熊禾。在流亡期間,謝枋得創作了大量的詩文,反映人民的疾苦,痛斥南宋的昏暗和大臣們的賣國求榮,表達了對複國還鄉的強烈願望,藝術成就極高。
元朝統一中國後,就開始拉攏漢族士大夫,由於謝枋得的文名和威望,元朝曾先後五次派人來誘降枋得,但都被他嚴詞拒絕,並寫《卻聘書》:“人莫不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決不失誌。”在寒食節,謝枋得過鄆州,寫下了這首《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
這時,謝枋得雖然麵容枯瘦,但仍精神抖擻,慷慨賦詩贈別親友。他一到大都,就向明太皇太後謝氏墳墓和宋恭宗所在的方向,慟哭再拜,後被拘留於憫忠寺(今法源寺),見壁間有曹娥碑,哭泣說:“小女子猶爾,吾豈不汝若哉!”並再次進行絕食鬥爭。留夢炎派醫生拿了雜有米飯的藥湯請他去喝,他一麵怒罵,一麵將藥罐拂在地上。四月初五,謝枋得在大都憫忠寺(今北京法源寺),絕食五天,終於為國盡節,至死未降為元臣。
60.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
——“欲攬天河,一洗中原膏血”的愛國
詞人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
張元幹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
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
張元幹(公元1091~1170年)字仲宗,號蘆川居士、隱山人,永福(今福建永泰人)。北宋政和初,為太學上舍生。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任陳留縣丞。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圍汴,擔任李綱行營使幕府,李綱罷,亦遭貶逐。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以將作監致仕。紹興八年,秦檜當國,力主和議,胡銓上書請斬秦檜等以謝天下。當時,李綱也反對和議,結果被罷居長樂,張元幹賦《賀新郎》詞贈李綱,對李抗金主張積極表示支持。胡銓被除名送新州編管,他又作《賀新郎》詞送行。後來,秦檜聽說此事,找個借口追赴大理寺,將張元幹除名削籍。後張漫遊江浙等地,客死他鄉。
張元幹自幼酷愛學習,為得名家指點,他20歲時專程趕赴南昌向徐師川求教詩詞。22歲時,他跟隨父親到汴京(今河南開封)入太學上舍生,倍加勤奮,博覽群書,學業和詩詞創作都大有長進。他早年創作的《菩薩蠻》等詞,清新秀麗,別具韻致,贏得了人們的稱讚,也漸漸有了些名聲。縱觀張的一生,他能詩、能詞、能文,文學修養很高,著作有《蘆川歸來集》10卷、《蘆川詞》2卷,所涉內容十分豐富,有讚頌壯美山河的;有抒發朋友間真摯情感的;有怒斥誤國佞臣的。他的著作因洋溢著愛國激情,而備受人們稱讚。
他十分擅長作詞,與張孝祥一起並稱南渡初期詞壇雙璧。在他的180餘首作品中,最著名的是兩首《賀新郎》,也是他的壓卷之作。《四庫全書總目》記載“其詞慷慨悲涼,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張元幹生活在兩宋動蕩之交,無論是時間上還是詞風上都展現出承前啟後的特質。南渡以後,他的詞風轉為豪放、悲壯,氣節凜然,繼承了蘇軾的豪放派的風格,更兼社會動蕩,生活閱曆豐富,使得作品的內容極具厚度。他積極創作,大膽探索,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社會現實相結合,使詞成為了對國家大事發表看法、抨擊時弊的藝術手段。他賦予詞以新的作用,拓寬了南宋詞人的創作道路,對後來的辛棄疾等人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