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煙月不知人事改——體味詞曲中的悲歡與離合(12)(3 / 3)

同樣,蘇軾對王安石的不滿也僅僅限於政治觀念上,蘇東坡不但在王安石落難之後寫詩給他,說“從公已覺十年遲”,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擬的敕書中,高度評價自己的這位政敵,說正因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產生王安石這樣的“希世之異人”,並高度評價他“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期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此外,王安石的品行不論是他的敵人還是朋友都十分敬佩,無話可說。王安石質樸、節儉、博學、多才,在當時士大夫中有極高威望,且是曆史上唯一不坐轎子不納妾,死後無任何遺產的宰相。連神宗也評價他“輕於富貴”,宰相之位,在他隻是方便於推行自己改革方案的工具,既然新法失敗,他自然不必再在這職位上做下去。他生平的誌向,可以從其推崇李商隱的詩句:“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看出來,他欣賞那種“功成身退”的人生道路,即使處廟堂之高,也不能忘懷江湖之逸,在詞作中,我們且看開篇的這一首《千秋歲引》。

這首詞沒有《桂枝香》的豪雄慷慨,也沒有《浪淘沙令》的躊躇滿誌,而是采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情真心切、惻惻動人、空靈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積極的人生觀的另一麵,抒發了功名誤身、及時退隱的慨歎。作為一代風雲人物的政治家,王安石也陷入了知識分子自我圈定的矛盾心理:兼濟天下與獨善其身兩者中間徘徊。他一麵以雄才大略、執拗果斷著稱於史冊;另一麵,激烈的政治漩渦中也時時泛起激流勇退、功名誤身的感慨。這首小詞便是他後一方麵思想的表露。無怪明代的楊慎說:“荊公此詞,大有感慨,大有見道語。既勘破乃爾,何執拗新法,鏟除正人哉?”(《詞品》)楊慎對王安石政治上的評價未必得當,但以此詞為表現了作者思想中與熱衷政治相反的另一個側麵,卻還是頗有見地的。

元豐八年乙醜(公元1085年)王安石六十五歲,三月,神宗崩,宋哲宗(趙煦)即位。新法先後廢罷。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哲宗元祐元年 (公元1086年)王安石六十六歲,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鍾山,諡號“文”,故世稱王文公。

53.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範仲淹《漁家傲》)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範仲淹

《漁家傲》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範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諡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教育家。先世彬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江南,為蘇州吳縣人(今江蘇省蘇州市)。宋仁宗親政後,擔任右司諫一職。景祐五年(公元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針,協助夏竦平定叛亂。慶曆三年(公元1043年)富弼、韓琦等人參與“慶曆新政”。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等十項改革建議。曆時僅一年。後因為遭反對,被貶為地方官,輾轉於鄧州、杭州、青州,晚年知杭州期間,設立義莊,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病逝於徐州,諡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