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鑄平生喜歡藏書,晚年退居在家,就整日埋頭書海,潛心讀書,還親自將藏書整理、校讎,“無一字誤,以是杜門將遂其老”。雖然晚年生活窘迫,但他也絕不肯轉賣這些藏書。北宋靖康二年,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發生“靖康之難”,朝廷在戰亂中丟失了大量圖書;待到南宋建立後,賀鑄的家人主動把大部分精心整理的珍貴藏書,捐獻給了朝廷。
52.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王安石《千秋歲引》)
——一代名相王安石
《千秋歲引》
王安石
別館寒砧,孤城畫角,一派秋聲入寥廓。
東歸燕從海上來,南來雁向沙頭落。
楚台風,庾樓月,宛如昨。
無奈被些名利縛。
無奈被它情擔閣。
可惜風流總閑卻。
當初謾留華表語,而今誤我秦樓約。
夢闌時,酒醒後,思量著。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諡文,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鄧家巷人),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歐陽修稱讚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善於用典故,風格遒勁有力,警辟精絕,也有情韻深婉的作品。 著有《臨川先生文集》,現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著名散文《遊褒禪山記》。
王安石出身於臨江軍(今江西樟樹),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聰穎,讀書過目不忘。而且他從小隨父宦遊南北各地,更增加了社會閱曆,開闊了眼界,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艱辛,對宋王朝“積弱”的局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青年時期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誌。在他進入仕途地方官吏時,能夠關心民生疾苦,多次上書建議興利除弊,減輕人民負擔。由於較長時期接觸了解社會現實,對北宋中期隱伏的社會危機有所認識,“慨然有矯世變俗之誌”。慶曆二年(公元1042年)三月,考中進士,授淮南節度判官。之後調任鄞縣(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為人正直,執法嚴明,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同年《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係統地提出了變法主張,法度必須改革,以求其能“合於當世之變”,要求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抑製大官僚、大地主的兼並和特權,推行富國強兵政策。王安石認為變法的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因此王安石改革科舉製度,改革取士。廢明經,設明法科。進士科不考詩賦考時務策,整頓太學,唯才是舉,培養經世致用的人才。
蘇洵(蘇軾的父親)與王安石素不相協,嘉祐年間蘇洵以文章名動京師,王安石卻未有一言褒獎。王安石的母親去世,朝中大臣紛紛前去吊唁,蘇洵獨不前往。東坡對其父寫《辨奸論》是不以為然的,認為有些話說得太過分。東坡對王安石的文才也非常讚賞,曾稱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實錄》為本朝史書中寫得最好的。但是東坡對王安石好為大言詭論的行為非常不滿,曾在祭劉敞的祭文中予以譏刺。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東坡上疏論貢舉之法不當輕改,神宗非常重視,當天就予接見,然後又想讓東坡修中書條例,王安石阻攔並力薦呂惠卿。同年,東坡為國子監舉人考官,策題以曆史上君主獨斷或興或亡之事為問,王安石大為不悅。神宗又想讓東坡修起居注,王安石卻說東坡不是“可獎之人”。神宗說東坡文學出眾,為人亦平靜,司馬光、韓維等大臣都稱道之。王安石回答說東坡是“邪險之人”,還說北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東坡遭父喪時,韓琦等贈送賻金不受,卻利用運喪的官船販賣蘇木入蜀,還說此事是人所共知,所以東坡雖有才智和名望,但隻能當個通判,不可大用。
不過王安石卻絕非奸佞小人,他與蘇東坡的矛盾僅僅是政治觀念的不同,為了推行新政,王安石當然要打擊,排斥清洗反對派,但也僅僅是將其降職或外放,從不羅絡罪名陷害對手,也從未企圖將對方置於死地。甚至,當“烏台詩案”發生時,已經辭官的王安石還挺身而出上書皇帝,營救朋友兼政敵蘇東坡,直言“豈有聖世而殺才士乎”。要知道王安石與蘇東坡長期政見不和,而蘇東坡卻正是因為蔟擊新政而罹禍,王安石卻能摒棄私見主持公道。更何況,當時不但蘇軾本人已經屈打成招,就連他自己的許多親朋好友都噤若寒蟬,無人敢為蘇東坡說一句話,而王安石這時卻是一個被皇帝和百官厭棄的人,此時他受盡攻擊遍體鱗傷,又痛失愛子家破人亡,一人孤獨在家獨守貧寒,在這種情況下他還能冒險在蘇東坡的親友都不敢為他說話時上書皇帝為他申冤,正因為個人品德高尚,所以他可以不顧個人好惡寧肯冒著危險在別人都不敢為蘇軾說話,甚至連其親朋好友都不敢為其說話時,在自己失勢的情況下仍然挺身而出為蘇軾向皇帝直言鳴冤,真可謂高風亮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