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普蘭德記載李鴻章身高至少6英尺以上(1英尺等於30.5厘米),因此李鴻章身高至少1.83米,而普蘭德見到的李鴻章已經74歲了,他有些駝背,可見李鴻章年輕時比這更高。俾斯麥身高1.88米,與74歲的李鴻章一起照相,比李鴻章高一點,因此74歲的李鴻章身高約1.86米。美國人斯特林說李鴻章身高6英尺4英寸,也就是1.95米,顯然過高,一般人老年要比年輕時矮4-5厘米左右,因此李鴻章年輕時身高大約1.9米。
1888年裴伯謙被任命在廣東當知縣,路過天津,拜訪李鴻章,李鴻章問:“你是想去廣東刮地皮嗎?”裴伯謙羞愧地無地自容。10年後李鴻章任兩廣總督,而裴伯謙要調到南海去,李鴻章問:“你去南海做官要先做什麼?”裴伯謙:“刮地皮。”李鴻章:“都十年了,你還沒忘這句話?”“您的囑咐我怎能忘呢?”“地皮要刮得幹淨。”李鴻章是安徽人,“刮地皮”在安徽話是剿滅匪盜,而裴伯謙的理解跟咱的理解一樣,都認為是搜刮錢財。
李鴻章不止會打仗,會搞外交,理財也是把好手。他一開始涉足的多是各洋務企業之股票,一些無人問津的垃圾股,李鴻章冒險投資,經營有方,大賺一筆,於是富可敵國,去世時留給後人大筆銀子。當然,這些都是春耕秋收,絕不是黑色收入。至於南京、上海各地之當鋪銀號,實際根本不是李鴻章的資產,隻是李鴻章為人代管而已。
李鴻章愛看書,甲午前他喜歡看《管子》,甲午後他喜歡看《莊子》,他一生都喜歡看《資治通鑒》。
李鴻章不討光緒喜歡,光緒始終把他看做太後的人;他與光緒的老師翁同龢不和;他與張之洞、左宗棠這兩個封疆大吏鬧翻,相互發難,互不買賬;由於主張改革,他惹怒了清流派,就等於捅了馬蜂窩,招來無數無端攻擊;梁啟超等人雖然把李鴻章看做“維新之同誌”,但畢竟他們是朝廷通緝犯,李鴻章不能跟他們走得太近;李鴻章天天跟洋人打交道,可那些人無不是看上了中國的地盤或銀子,處處要讓李鴻章上當。處在李鴻章的位子上,換第二個人都沒法活,可是李鴻章卻堅持了下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
李鴻章是在各方夾縫中求生存的,如果沒有慈禧在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李鴻章什麼都幹不成,但是,如果不是慈禧處處提防李鴻章,處處掣肘,那麼李鴻章能夠為國家所做的貢獻會大得多。
不過,在人們眼中,李鴻章和慈禧的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外國人甚至認為李鴻章和慈禧是老相好,《紐約時報》1898年9月23日報道:“中國年輕的皇帝光緒陷入了極度沮喪與憤怒中。中國皇太後於1898年9月22日上午再次結婚,她嫁給了中國最具聲望的政治家李鴻章。隨後,這對新婚老夫婦乘火車前往天津度蜜月,為了防止他人追隨,他們還將沿途經過的鐵路予以拆除。這對吸引了全世界目光的新婚夫婦,他們將在旅順港口度過一段幸福的時光。據說,這樣做的目的不僅是為了避免皇帝本人的尷尬,也是為了消除另一位政治家榮祿的憤怒。皇太後慈禧曾經兩次懷上過榮祿的孩子,但最終這位風韻猶存的皇太後成了李鴻章的個人收藏品。”
當然,這則報道純屬謠言,很快《紐約時報》就做了更正,不過也可反映當時外國人對李鴻章和慈禧之間關係的看法。
自1862年獨當一麵,到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32年間李鴻章不能說是一帆風順,但起碼是在不斷挫折中愈挫愈勇,始終是往上走的,不想一個甲午戰爭,使得他前功盡棄。
馬關議和後,李鴻章被解除北洋大臣、直隸總督的頭銜,國人皆曰可殺,他手書對聯:“受盡天下百官氣,養就胸中一段春。”清流派說他任人唯親,他說:“不任人唯親,難道還讓我任人唯疏不成?隻有我了解的人我才會用。”
不久,袁世凱找到了李鴻章。老袁是李鴻章的人,他對李鴻章說:“中堂是再造國家的元勳,有汗馬功勞,而現在朝廷卻對你這樣無情,您跟朝廷不合,不如暫時隱退,朝廷一旦有事,必定還會用您,到時您的身價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