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需要實力,弱國無外交,但弱國比強國更需要外交,強國外交失利,隻是有些丟臉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而弱國外交失利,會影響民族的生存和領土完整。
外交是晚清最大的傷痛,國與民的安危都係於此。晚清外交舞台,東有揮舞著軍刀的日本帝國,北有盛氣淩人的俄國熊,南有英法狼狽為奸,可謂夾縫之中求生存。李鴻章在列強中不斷周旋,以夷製夷,偶爾的勝利短暫得像煙花一樣,而後就是一個大跟頭,輸得一塌糊塗。李鴻章的外交雖然敗多勝少,但是,換一個人,也未必能比他做得再好了,正因此,唐德剛先生說:“中國近代有兩個半外交家,李鴻章和周恩來算兩個,顧維鈞算半個。”也正因此,我稱李鴻章為“中國近代外交家的五分之二”。那麼他是怎麼搞外交的呢?請接著看。
基於敵強我弱,李鴻章推行的是一種積極務實的外交策略,擯棄傳統的天下各國跟中國交往都是來給中國朝貢、來認中國當老大的觀念,而是第一次把對外交往定義在國與國之間的現代化國家觀念中,李鴻章以近代國際關係法為憑據,以國家利益、自強大業為重,從不輕言戰爭,盡量通過談判解決中外爭端。
雖然李鴻章不好戰,但李鴻章絕不是和事佬,也不是和平主義者,他之所以主和是因為中外實力差距懸殊,逞匹夫之勇也許能取得暫時或局部勝利,但最終必敗無疑,與其“和局翻一回更壞一回”,不如“堅守和約”減少損失。在與洋人打交道的過程中,他認識到西方列強對華目的並非瓜分中國,而是為了利益。
李鴻章曾說:“國際上沒有外交,全在自己立足。彼此都有相當的資格,我要聯絡他,他也要聯絡我,然後才稱得上‘交’。若自己一無是處,專欲靠他人幫忙,即使有七嘴八舌也無濟於事。”
李鴻章懂得用國際法維護國家利益,而與此同時清朝官員其他人都不知國際法為何物。李鴻章知道,沒有必要將國家和民族利益置於窮兵黷武陷入戰則必敗的困境中,他隱忍和談的目的是求得和平環境,為國家長久之計考慮。李鴻章說:“變法圖強,才能與洋人爭勝,求和忍辱是手段,最終目的是報仇雪恥。”李鴻章的見識與謀略遠超過那些一意主戰、實則誤國的清流派,對此蔣廷黼說:“同治光緒時代的士大夫完全不了解時代的危險與國際關係,他們隻知道破壞李鴻章提倡的自強運動,同時他們又好多事,倘若政府聽他們的話,中國無一年不與列強開戰。”
曾國藩曾對李鴻章說:“與洋人打交道,你的風度神態不可太高傲,你要做出輕鬆隨便的樣子,他的傲慢、欺騙、蔑視一切的態度被你知道了,你還要做出愚蠢的樣子,好像並不知道。”不過李鴻章搞外交並沒這麼做。宋露霞在《李鴻章家族》中說美國人比得格用中文為老李朗讀了不下800部英美法德的書(現在又有幾人讀的關於外國的書能超過他呢),這使得老李成為清國大臣第一位對外國有深入研究的大臣,也是對外國最了解的人,於是他成為了“外交部部長”。
咱們分國家看看他的外交生涯,相信您會得出自己的判斷。
一、俄國。早在1880年謠傳俄國打算支持李鴻章為帝,李鴻章說:“那當然很好,但那是不會成功的,我會掉腦袋的。”《春冰室野乘》記載李鴻章在除夕前夜得知俄國人轉天要來的消息,隨從說:“明天是除夕,您哪有時間見他們?何況他們沒什麼事,隻是來給咱過年添堵的,不如直接推了吧。”李鴻章:“你的家眷在這,全家人一起過年當然好,可我呢,孤苦伶仃,還不如把這些洋人都叫來,一起嬉笑怒罵也挺熱鬧。”
1896年李鴻章借為慶賀沙皇加冕為名訪問歐美八國,途中狂風暴雨,李鴻章說:“我從少年至今,凡出門非狂風即暴雨,坐船則無一次不遇上驚濤駭浪,不知何故。”眾人說:“中堂豐功偉績,所以風婆婆和龍王爺都來送行。”李鴻章說:“這倒不敢,我不至獲罪於天,何以處處與我為難?我這次抬棺材出門,萬裏長途,我74了,能否回來都是個問題,願諸君為國努力,各自珍重。”
他先去俄國。在俄國一天晚上,他與尼古拉二世看話劇,幾分鍾後李鴻章說要上廁所,他的隨從也跟他走了,一去不回。尼古拉二世覺得可能是大臣對他不敬導致他離席,於是責備大臣。第二天李鴻章拜見沙皇,沙皇問他提前離席的原因,他說:“我不能熬夜,每天九點必睡,昨天本想告訴陛下,但怕陛下不準,所以就先走了,今日特來請罪。”沙皇一笑置之。
5月18日是沙皇加冕的日子,在霍頓卡廣場上發小禮品,結果發生踩踏事故,死了4000人,李鴻章也在場,得知俄國官員把此事報告沙皇後,他說:“唉,這種事怎麼能報告呢?瞞下去得了。你們這些當大臣的沒有經驗。譬如我任直隸總督時,我們那裏發生了鼠疫,死了數萬人,然而我在向皇帝寫奏章時,一直都稱我們這裏太平無事。”
財政大臣維特假意對李鴻章說:“中日戰爭中,俄國有意調兵相助,但因沒有鐵路,行動過緩,待到吉林時,戰爭已告結束。”沙皇在李鴻章呈遞國書後,也親自向他勸說:“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迅,中國有事,亦便幫助……將來英日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由於中俄談判的結盟事宜,是以“防日”和“幫助中國”為幌子的,觸犯到英日等國的利益,因此談判始終是秘密進行的,在談判期間,俄方利用清政府急於同俄國結盟的心理,把“借地接路”作為實現結盟的先決條件。為迫使李鴻章簽約,俄方不斷施加壓力,威脅訛詐,以中斷談判相要挾,後來竟然將單方麵擬定的《中俄密約》文稿交與李鴻章。
《中俄密約》全約共六條,主要內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國遠東或中國以及朝鮮土地,中俄兩國應以全部海、陸軍互相援助;非兩國共商,締約國一方不得單獨與敵方議和;開戰時,中國所有口岸均準俄國兵船駛入;為使俄國便於運輸部隊,中國允於黑龍江、吉林地方接造鐵路,以達海參崴,該事交由華俄道勝銀行承辦經理;無論戰時或平時,俄國都可通過該路運送軍隊軍需品。
同時,沙俄還使用重金賄賂的卑劣伎倆,利誘李鴻章就範。有確切材料證實俄國曾經在這次談判中向李鴻章使用了行賄手段。俄國財政部長維特後來在其回憶錄中記述道:在商定《中俄密約》時,為了爭取李鴻章的支持,曾經用鐵路利潤分紅的方式,許諾給李鴻章300萬盧布的報酬。此款分3次付清,簽訂密約的時候先付100萬,其餘由鐵路局逐步支付。並且,當年俄國銀行的確劃撥了一筆款項以“李鴻章基金”的名義彙到了上海。但沒有證據表明李鴻章曾經拿過這筆錢,也許,這是圍繞李鴻章的一個陰謀,或者,是別人借李鴻章的名義所做的手腳。這些都查無實證,成為懸案了。後來,曾有記載說,李鴻章的女婿曾經向李鴻章提及這樣的傳聞,李鴻章淡淡一笑道:“真有這回事,可真成漢奸了。”
在李鴻章看來,這一次與俄國的談判,不費一槍一彈,完全是太極拳中借力打力的功夫,也是自己多年“以夷製夷”戰略的充分體現。此番在俄國所簽訂的條約具有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曆史意義,至少可以保證清國穩定20年。李鴻章對日本的仇恨太深了,假如與俄國聯合起來,就可以有效地束縛住日本。這樣的想法未免太天真了,清朝不僅沒有穩定20年,幾年之後,“庚子事變”爆發,俄國與日本同時舉起槍口對準中國,他們倆倒成了真正的“戰略夥伴”。
李鴻章回國後說:“俄國越來越深入滿洲,由於國力不行,我們隻能袖手旁觀,但並不意味滿洲被搶走,因為日本不會善罷甘休,矛盾自然發生,必然大戰,兩虎相鬥,都會有所損傷,這時我們借助歐美的力量恢複東北,自然水到渠成。”後來果然爆發日俄戰爭,最終袁世凱也是借助歐美收複東北,李鴻章真料事如神!
二、德國。提到德國,大家就會想到俾斯麥。那麼為何管李鴻章叫“東方俾斯麥”呢?《同光風雲錄》記載李鴻章在煙台檢閱海軍,德國武官來拜見他,並請李鴻章明日去德艦喝酒,李鴻章同意了。德國人走後李鴻章對幕僚說:“你知德將請我喝酒的意圖嗎?我看此人外表謙恭而內心陰險。他知我的衛兵都是陸軍出身,若登戰艦必然暈船,他想讓各國笑話我們。這樣不僅損害我的威名,也損失我國的光榮,不可不防。”隨後他把計策告訴幕僚。
次日,李鴻章率衛兵登上德艦,與德將小酌,衛兵分列於旁,手挽手肩並肩站立,以防摔倒。酒過三巡,突然響起了炮聲,這炮聲如山嶽崩裂,使得船身顛簸不已,桌子上的杯子和盤子也跟著翻動,而李鴻章的衛兵沒有一個摔倒的。此時李鴻章微笑著看著德國將領,德國將領為沒讓中國人出醜而鬱悶,強顏道:“我們是鳴禮炮向您致敬。”李鴻章笑著說:“素來聽說貴國克虜伯大炮著名,今天果然如此,能再開一炮嗎?”德將慚愧,此人之前一直輕視李鴻章,聽人說李鴻章好話就不高興,自此事後歎服李鴻章,以後對人說:“中國李鴻章略似我國俾斯麥。”由此李鴻章被稱為“東方俾斯麥”。
1896年,離開俄國後李鴻章到德國,參觀了克虜伯炮廠,在此他與自己的小老鄉、未來的民國總理段祺瑞交談,他說:“依你之見,我中華要想富國強兵,當如何?”段祺瑞:“我覺得中堂您的主張是正確的,先自強而後才能求富,自強又必須強軍,大辦現代軍事工業,軍強而後國強,國強才能民富。當務之急是辦洋務,大興武備!”李鴻章:“年輕有為,年輕有為呀!你好好學習,將來報效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