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中國海軍近代化之父(1 / 1)

李鴻章通過半生經驗和一部《資治通鑒》懂得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挨打,但李鴻章身為朝廷重臣,豈能坐視國家挨揍?於是李鴻章要使清國避免挨打的命運,那麼如何去做呢?發展經濟,使國家富強?這點行不通,李鴻章早就看透,中國官場過於腐敗,經濟上強國是不可能的,因為李鴻章無論為國家賺多少錢都不夠那些貪官貪的,更別提充實國庫。就是國庫裏多了些銀兩,還不夠慈禧等皇族揮霍的,靠發展經濟強國,沒幾十年能見成效嗎?而且,就算經濟發展了,也是隻能使國家富,不一定能使國家強,因為強國要有強兵。那好,我李鴻章就打造一支強大的軍隊,且軍事來得快,沒有說強兵需要多少代人的,因為那樣的話練的兵早死了。因此,軍事弄好了完全可以在我這一代使國家強大。除了軍事外,我李鴻章有外交大權,但外交必須靠軍事做後盾,因為弱國無外交。

而軍事上,中國陸軍雖差,但最起碼有陸軍,而海軍壓根就沒有,李鴻章於是下定決心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辦海軍。

他是中國最早提出製海權理論的人。他辦海軍24年,製定海軍章程,購買戰艦,建成旅順、大連兩個軍港,可以說這兩座城市就是李鴻章發展起來的;他還設水師學堂,建大型船塢,可以說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近代海軍之父。李鴻章認為海軍建設和國家安危是密切相關的,中國“也應該有鐵甲艦數艘在大洋遊弋,才能夠保衛南北各港口,為國家建立不拔之基”。“我若早一日備水軍,敵即早一日消弭釁端。”

李鴻章辦海軍著眼於發展遠洋海軍,他強調海軍應具有在海上與入侵者作戰的能力,做到“船能出口,炮能及遠”,以掌握海權,而基本條件在於“外海水師鐵甲艦與大炮鐵船皆斷不可少”。他說:“中國戰艦很少,但海疆綿延萬裏,所以隻能守要點,直隸的大沽、北塘、山海關,江蘇的吳淞口是最重要的。”他還說:“如果沒有海軍的話,敵艦可以到處挑釁,我軍則隻能疲於奔命,一旦敵艦走了,我又沒法追,隻能望洋興歎。而如果我們有一支強大的海軍,就能化呆著為活棋,沿海陸軍水軍相依托,戰艦與炮台互為表裏,那麼我國在抵禦外國時勝算就大多了。”

他有一整套海戰戰術,他提出:“我軍應以鐵甲艦對敵軍的鐵甲艦,以快速巡洋艦對敵軍的快速巡洋艦,再以幾十艘魚雷艇密布各島,伺機阻擊敵軍,則海戰必勝。”他重視遠洋海軍的觀點更是對傳統陸地守口主義的突破。

他的海權思想是認識上的一種飛躍,但不徹底,如在奪取海權的海戰手段上,李鴻章認為有“往堵敵國海口”和“自守口岸”兩種,即主動進攻與待敵進攻。但李鴻章認為中國戰艦太少,無法“往堵敵國海口”,因此他從未采取主動進攻。甲午戰爭中他的理論與實際脫節,造成慘敗,但這也是有客觀原因的。當時世界海軍正處於發展變革期,沒有更多經驗可供借鑒,李鴻章作為海權理論開拓者是值得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