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西逃,隻有德軍向西追,追到居庸關。這裏的清軍潰逃,一士兵逃跑時想應該把炮栓卸下來,以免聯軍利用火炮對自己射擊,結果卸炮栓時一不小心,炮膛裏的一發炮彈被打出去,這發炮彈不偏不倚正落在德軍中間,德軍死傷慘重。德軍於是繞道前進,進至娘子關,激戰中“德國官兵幾乎都死了”,德軍於是不再追趕。
然而此後就沒有慈禧的消息了,各地督撫得知慈禧失蹤後,劉坤一、張之洞都很高興,太好了,這個老太婆總算失蹤了,那這個國家怎麼辦才好?幹脆利用這次機會把大清國改成美國那樣得了。大家眾口一詞地推舉李鴻章當總統,此時在野的孫中山也支持李鴻章當總統。但李鴻章主張投票選,這樣自己來得名正言順。由於中國太大,投票過程就比較長。正在此時傳來消息,慈禧已經到陝西了,李鴻章被慈禧任命為談判代表,跟八國聯軍談判。這次民主進程就這樣被扼殺在搖籃中了。
李鴻章被慈禧任命為談判代表,臨去談判前別人問他前景如何,他說:“不能預料,隻有竭力拖延,還不知能不能做到。我還有幾年活頭?我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鍾不響,和尚也死了。”
在李鴻章赴京談判途中,聯軍已開始打算瓜分中國,俄國要東北、外蒙和新疆;德國要以山東為中心,南至吳淞口,北至秦皇島,西至西安、宜昌的大片土地;法國要雲南、廣西、四川、廣東,但法國國內許多議員都反對瓜分中國,有一位法國國會議員說:“中國土地廣闊,民氣堅韌,不是印度、南洋那些民族比得了的。中國人被政府壓製,所以智商顯不出來,而如果激怒中國人,誰敢說亞洲堂堂大國沒有像華盛頓那樣的人呢?所以瓜分中國是說夢話。”於是法國瓜分中國的想法由於內部不統一而泡湯了。
而美國因實力不強,也反對瓜分中國。美國公使田貝說:“世界上所有國家中中國是最不宜瓜分的。”因為中國維持現狀美國還能和中國做生意,還能掙錢,一旦中國被瓜分,美國不但得不到土地,且錢也賺不著了。
英國也堅決反對瓜分中國,英國學者羅素說:“一旦怯懦溫和的中國人的熱情被激發,可能變成世界最輕率的賭徒。”英國外務部大臣說:“中國此後仍需以華人治華地,凡有意開通中國者,需小心謹慎,拳匪之事可以為鑒,我英國也不應以對印度那套來對待中國。”值得一提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發動者英國首相巴麥尊曾說:“大清國的穩定壓倒一切,大英帝國應當不遺餘力地幫助大清國進行全麵改革,乃至幫助大清政府平息任何動亂。維持中國穩定、推進中歐貿易符合英國的最大利益,英國的對華政策必須是忠誠、坦率及友好的,英國如果不能支持大清國的改革,那無異於自殺。”
這許多人就不理解了,從1860年英軍參與火燒圓明園,到1901年,英國由一個麵目猙獰、吸血吮髓的母夜叉變成一個捍衛中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的強有力保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英國首相迪斯累利的那句話:“大英帝國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隻有永遠的利益。”因為英國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他侵略主要靠商業,要土地沒用,而如果中國土地被瓜分,那麼他跟美國的遭遇就一樣了,所以他反對瓜分。
再看其他國家,日本也想要東北,這點與俄國產生衝突,至於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則根本沒他們說話的份。由於列強分贓不均,且山東及東南半壁河山還在袁世凱、李鴻章等實力派手中,洋人不是輕易能撼動他們的,因此最後聯軍統帥瓦德西說:“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於是大家一致讚同不瓜分中國。
此時聯軍考慮,中國可以不瓜分,但慈禧必須下課,因為正是她向聯軍宣戰的。聯軍便琢磨由誰取代慈禧來主持中國大局,有人提議把朱元璋的後代請出來,有人提議把孔聖人的後代請出來,還有人提議李鴻章當總統,但最終他們還是決定維持現狀。
隨後李鴻章來到北京,開始與聯軍談判。聯軍獅子大開口,要10億兩白銀賠款。於是李鴻章與列強展開艱難談判。
瓦德西:“我仰慕中國已久,早盼來華以長見識。”
李鴻章:“中國人都不願遠遊,與貴帥所說差別很大。”
瓦德西:“您盡可勸中國人去他國遊曆。”
李鴻章:“不幸中國居高位者沒知識,這對中國十分有害,中國人連鐵路和電線都不願有。”
瓦德西:“以前德國也是這樣,鐵路一出來德國人不願有,但時間長了都知道鐵路不可或缺。我深知中國物產富饒,但必須設法改革,鐵路早晚是大有用之物。”
李鴻章因他說中國富庶,怕他找中國多要賠款,趕忙說:“中國現在還很窮。”
李鴻章接下來又問:“聽說聯軍要進兵張家口?”
瓦德西:“不!聯軍就到長城,聽說那裏有中國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