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亞春
30多年過去了,這個小男孩如今已經長成壯小夥子,但吳登雲身上的疤痕卻永遠留了下來。
在祖國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上,有一個叫烏恰的偏遠縣城,這裏有一位醫生叫吳登雲,他從揚州醫學專科學校畢業後,1963年7月離開家鄉江蘇自願來到烏恰縣,一幹就是40多年。在這40多年當中,他矢誌不渝地為當地4萬多名各族群眾服務,並從普通醫生到當上縣人民醫院院長。由於他無私的奉獻,高原上的百姓都親切地稱他為“白衣聖者”。
烏恰縣是全國最貧困的縣之一,由於高原交通不便,幾十年來,吳登雲騎馬走遍了全縣30多個自然村、50多個牧業點,為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柯爾克孜族牧民送醫送藥。這些地區的自然條件十分艱苦,非常缺乏醫療設施。隻要病人有百分之一的治療希望,吳登雲醫生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救助。多年來,他在給危重病人實施手術時,先後獻血30多次,累計7000毫升,相當於一個成年人體內血液的總量。
1972年,烏恰縣波斯坦鐵列克鄉一戶柯爾克孜族牧民外出放牧,把年僅兩歲的小男孩獨自留在氈房裏,沒料到,三角架下燃燒的火爐吸引了小孩子好奇的目光。他搖搖晃晃往前走,一不小心撲倒在火堆上,胸部、膀部、大腿及背部大麵積燒傷。昏死過去的小孩被送到醫院時,已經掙紮在死亡的邊緣。看到這個可憐的孩子,吳登雲毅然在救治過程中從自己身上割了13塊皮膚,移植到了小男孩身上。
30多年過去了,這個小男孩如今已經長成壯小夥子,但吳登雲身上的疤痕卻永遠留了下來。
1991年6月10日,膘爾托闊依鄉20歲的柯爾克孜族婦女哈力帕因腹膜炎住進縣醫院,她的這個病隻有通過手術才能治療。但她家庭貧困,身體虛弱,生命行將垂危,手術後必須輸血才能保住生命。
醫院當時沒有血庫,經血型鑒定,患者正好跟吳登雲的血型相同,於是他毫不猶豫地為患者獻了300毫升血,又堅持給她做了手術。為了解決哈力帕生活上的困難,他號召醫院職工給她捐款、送飯、送衣服,解決了這位身無分文、連夥食費也交不起的患者的困難。哈力帕出院時激動地說:“是吳登雲醫生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感謝黨培養出這麼好的醫生。”
1991年11月,熱依汗古麗剛滿兩個月的孩子因消化不良腹瀉不止,什麼藥都用了就是不好,醫師隻好請家人把孩子帶回去。吳登雲得知後,立即趕到病房,仔細檢查孩子病情,認為得嚐試別的辦法治療,便決定抽自己的血給孩子試試,當時給孩子輸血60毫升,隔兩天又輸血60毫升,孩子的病竟奇跡般地好轉了。孩子如今長大成人,母親熱依汗古麗經常對孩子講:“是吳登雲院長救了你的生命,你的血管裏流淌著他的血。你的生命是民族團結的結晶。”
1993年,康蘇煤礦21歲的礦工艾力被礦車撞成重傷,吳登雲組織人員連夜搶救。他親自主刀,連續5天5夜守在病人的身邊,終於使艾力恢複了健康。
吳登雲從1963年到1989年,幾乎每年都有3個多月下鄉給百姓治病。那時通往山間的都是坑坑窪窪的石頭路,到牧區更要翻山越嶺,條件異常艱苦。他騎馬、騎毛驢、騎駱駝走幾天幾夜是常有的事。每次他的馬背上總是馱幾個饢、一壺水,還有馬飼料。一次,他到距縣城100多公裏外的一個鄉為牧民治病,騎馬走了三天三夜,又累又餓,在馬背上打盹時摔下來把腿劃了個大口子。又有一次在醫療結束返程途中,他見一位牧民雙眼患白內障幾乎失明已達半年之久,實在於心不忍。幾天後,他就帶著醫療器械再一次騎馬上山,為這位牧民做了白內障摘除手術。重見光明的牧民熱淚縱橫,握著吳登雲的手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烏魯克恰提鄉1979年4月發生了可怕的雪崩,當時凍死了22個牧民,大批牧民被凍傷,正當他們一籌莫展時,吳登雲率領醫療隊踩著齊膝深的積雪,奇跡般地出現在牧民麵前,使凍傷的牧民得到了及時治療。
吳登雲就是這樣一個善良無私、治病救人的好醫生。每當兄弟民族的患者住院治療沒有錢的時候,他總是慷慨解囊,以解救病人為自己的第一準則;當遇到暴風雪、地震等自然災害時,他總是不顧個人安危,哪裏危險、哪裏群眾最需要他就出現在哪裏。他不愧是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一位為新疆各族人民無私奉獻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