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老年人臨終關懷與護理(2 / 3)

2.綜合醫院內附設臨終關懷病房利用醫院內現有物質資源,提供臨終病人醫療、護理、生活照料。

3.綜合醫院裏散在各科專用病床利用病房的條件,為臨終病人提供單人間或雙人間病房。

4.居家照料式以病人在家裏的臥室為臨終護理病房,醫護人員根據臨終病人的病情,每日或每周數次探視,提供臨終照料。具體內容包括給臨終病人提供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給病人及家屬全麵的身心照顧與支持,使病人留在自己家中,在感受著親人的關心和體貼中安寧、舒適地離開人世。

5.臨終關懷俱樂部臨終關懷俱樂部是具有臨終關懷性質的群眾性自發組織,參與者主要是臨終病人、家屬和誌願者。可在俱樂部內不定期舉辦關於臨終關懷的報告會、座談會,使臨終老年人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促進臨終病人互相關懷、互相幫助,愉快地渡過生命的最後曆程。

四、臨終關懷的發展

(一)國外臨終關懷的發展

臨終關懷(hospice)運動始於英國的聖克裏斯多費醫院。50年代,英國護士桑德斯在她長期從事的晚期腫瘤醫院中,目睹垂危病人的痛苦,決心改變這一狀況。1976年她創辦了世界著名的臨終關懷機構———聖克裏斯多福臨終關懷院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後一段過程得到需要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這座臨終關懷院被譽為“點燃了臨終關懷運動燈塔”的臨終關懷機構。此後,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臨終關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70年代後期,臨終關懷傳入美國,80年代後期被引入我國。

日本的臨終關懷:①臨終病人能正確理解死亡。②臨終關懷病房(PCU)建在大樓1層,布置合理,方便病人生活和行為,且每個房間都與花園相通,在病床上病人隔窗望去是美麗的花園,便於病人每日都可以去接觸大自然,使病人心情舒暢,減輕病痛,提高生活質量。③PCU不為病人做一般性的治療,如補充液體等。主要是控製症狀,做好心理、精神、生活護理,減輕疼痛,提高生活質量,不延長生命。

(二)我國臨終關懷的發展

我國臨終關懷開展始於1988年天津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並正式譯Hospice為“臨終關懷”。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已躋身於世界臨終關懷研究與實踐的行列。而後,上海、北京、西安、成都、廣州等城市也相繼建立了臨終關懷醫院、病區或護理院。至今,我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在短短十幾年取得了顯著的進展。

自天津醫學院臨終關懷研究中心成立以來,中國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大體經曆了3個階段,即理念引進研究起步階段、宣傳普及和專業培訓階段以及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全麵發展階段。

我國香港地區的臨終關懷服務始於1982年,由九龍聖母醫院率先成立“關懷小組”,為晚期癌症病人及家屬提供善終服務。1987年香港善終服務會創立,積極推行善終服務活動。目前,香港地區的善終服務模式已趨多樣化,如獨立的善終院舍、善終服務單位、居家善終服務等。

我國台灣地區的臨終關懷是以實踐起步。台灣首先建立了臨終關懷病房、臨終關懷服務單位,隨後成立台灣安寧照顧協會,推動了台灣地區臨終關懷服務的發展。

第二節臨終護理

臨終護理是對處於臨終階段的病人所實施的護理,包括對臨終病人的護理和對其家屬的關懷。臨終護理的目的是為臨終病人提供精心照料,盡最大努力減輕病人痛苦,緩和麵對死亡的恐懼與不安,提高生命質量,維護病人尊嚴,幫其安寧、舒適、平靜地渡過人生的最後階段。

一、臨終老年人的心理變化及護理

(一)臨終老年人的心理變化

美籍精神病學家庫布勒·羅斯(Dr.Kubler·Ross)博士於1969年所著的書中將臨終病人的心理變化歸納為5個階段。

1.否認期(denial)病人得知自己患不治之症時表現出震驚,其第一個反應就是否認,“不可能”“他們一定是搞錯了”,否認病情惡化的事實,希望出現奇跡。不承認自己患了絕症,認為這可能是醫師的誤診。他們常常懷著僥幸心理到處求醫以希望推翻診斷。這是一種暫時性自我保護反應,是病人所采取的一種心理防衛機製,旨在獲取較多的時間調整自己去麵對死亡。此期是病人得知自己即將死亡的第一反應,這種心理應激的適應時間長短因人而異。

2.憤怒期(anger)當臨終病人對自己病情的否定無法保持下去,疾病被證實時,出現的心理反應是氣憤、暴怒及嫉妒。進入憤怒期的病人,常表現出生氣、憤怒、怨恨的情緒,“為什麼是我?這太不公平了”,並且常遷怒於家屬及醫務人員;責怪命運不公平,怨天尤人,無緣無故摔打東西,抱怨家屬照顧不夠,對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百般挑剔,甚至無端指責或辱罵別人,以發泄苦悶與無奈。

3.協議期憤怒的心理漸漸消失後,病人開始接受已患絕症的現實,但是希望能發生奇跡。病人為了盡量延長生命,希望有好的治療方法,並會做出許多承諾作為延長生命的交換條件。此階段,病人對生存抱有希望,也肯努力配合治療及護理。協議階段的心理反應,實際上是一種延緩死亡的祈求,是人的生命本能和生存欲望的體現,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發展過程。

4.抑鬱期經曆了前3個階段之後,臨終病人的身體更加虛弱,病情更加惡化,這時他們的氣憤或暴怒,都會被一種巨大的失落感所取代。此期,病人表現為悲傷、低落、退縮、沉默、抑鬱和絕望,他們希望與親朋好友見麵,希望親人時刻陪伴在身旁。同時表現出對周圍事物的淡漠,語言減少,反應遲鈍,對任何東西均不感興趣,可能會出現輕生自殺的念頭。這種抑鬱心理表現,對於實現在安詳和寧靜中死亡較為有益,因為隻有經曆過內心劇痛和抑鬱的人,才能達到“接納”死亡的境界。

5.接受期經曆前麵幾個階段後,病人會感到自己已經竭盡全力,沒有什麼遺憾和痛苦了,於是開始接受即將麵臨死亡的事實。表現出平靜、坦然,不再抱怨命運,喜歡獨處,睡眠時間增加。

以上臨終病人的心理反應過程的5個階段並非完全按順序發生和發展,不同的病人的經曆有著較大的個體差異性。有的階段可以提前或推後,或者可能會停留於某個階段,甚至可能重合,各階段的持續時間長短也不同。因此,在實際工作中,護理人員應根據個體的實際情況進行具體的分析與處理。

(二)臨終老年人的心理護理

1.一般心理護理給予老年人心理支持和精神慰藉。

(1)觸摸觸摸是大部分臨終病人願意接受的一種方法。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針對不同情況,可以輕輕撫摸臨終老年人的手、胳膊、額頭、胸部、腹部、背部,撫摸時動作要輕柔,手部的溫度要適宜。通過對老年人的觸摸能獲得他們的信賴,減輕其孤獨和恐懼感,使他們有安全感和親切溫暖感。

(2)耐心傾聽和誠懇交談認真、仔細地聽老年人訴說,使其感到支持和理解。對虛弱而無力進行語言交流的老年人通過表情、眼神、手勢表達理解和愛,並以熟練的護理技術操作取得老年人的信賴和配合。通過交談,及時了解老年人真實的想法和臨終前的心願,盡量照顧老年人的自尊心、尊重他們的權利,滿足他們的各種需求,減輕他們的焦慮、抑鬱和恐懼,使其沒有遺憾地離開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