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人拒用病人往往不承認自己有病,或因幻覺、多疑,認為給的是毒藥,所以常會拒絕服藥,需要耐心解釋。
3.密切觀察藥物不良反應對伴有抑鬱症、幻覺和自殺傾向的病人,要妥善保管藥品,以免發生意外。
(三)心理護理
為病人營造一個和睦、舒適和清潔的居家環境,使其保持愉快的心境。護理人員及照料者對老年人要寬容大度、態度溫和、關心體貼,要有足夠的耐心。多鼓勵,多安慰,不要過多指責或摒棄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維護老年人的自尊心。病人可能做出令人尷尬的事情,隻要不危及他人和社會,就不要刻意糾正或訓斥,最好的方法是轉移他的注意力。鼓勵老年人多參加社會活動,鼓勵輕症病人做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動和運動,有利於穩定老年人情緒及智能鍛煉。
(四)記憶障礙護理
1.幫助老年人準備一個備忘錄隨時把有關的事情記下來,如電話號碼、人名、地名、需辦的事情等。老年人因易忘事而反複提問時,應耐心傾聽並解答其疑問。
2.與病人交談癡呆老年人雖早期就有近記憶力喪失,但遠期記憶仍保持良好,因此常會沉浸在往事的回憶中,此時應盡量配合老年人的思維,與老年人談論他所感興趣的往事,以保持病人良好的心情。
3.記憶能力訓練如讓老年人看電視新聞,然後提問新聞的大致內容,鼓勵老年人回答。但當病人記憶障礙受損較嚴重時,也不要強求必須回答出來,以免造成病人內心的挫折感,引起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出院指導】
1.積極預防基礎病積極預治高血壓、高脂血症、糖尿病、腦卒中等基礎疾病,去除肥胖、吸煙等危險因素。
2.堅持有規律的生活按時作息,保證足夠的睡眠。飲食宜清淡,營養均衡。多食富含維生素、膳食纖維的食品,少吃動物脂肪,飲食要低鹽、低糖,控製鋁的攝入,戒煙、忌酒。
3.勤用腦,多思考,多與他人交流,保持樂觀的情緒腦力活動應多樣化,如讀書、看報、下棋、聽音樂,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有利於降脂、減肥和降血壓,可促進血液循環,保持大腦良好的血液供給,以延緩腦功能減退。
4.遵醫囑用藥注意用藥安全及藥物不良反應。
第二節帕金森病
【案例】
張某,女性,77歲。10年前開始出現手部輕微顫抖,情緒緊張時表現明顯。1年後雙下肢行走酸軟、無力。3年前震顫明顯加重,四肢肌肉僵硬,活動不靈,起步困難、呈慌張步態。近年來,坐起或站立需人扶持,行走需人攙扶且右腳無力抬起,左右搖晃。吃飯時勺碗碰撞,且經常哽噎、嗆咳、淚流滿麵。喉中痰鳴,肌肉強直。護理評估:表情淡漠,精神抑鬱,語言含糊不清。生命征正常。以“帕金森病”收入住院。
問題探討:
1.何謂帕金森病?其臨床特點是什麼?
2.病人目前存在哪些主要護理問題?
3.根據以上病例資料,運用護理程序,為該老年人製訂護理計劃。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由於黑質多巴胺(DA)能神經元變性缺失引起的以錐體外係為特征的老年性神經係統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現為運動遲緩、靜止性震顫、肌強直、姿勢步態異常。多見於中老年人,男性略多於女性。
【病因與發病機製】
本病病因迄今未明,發病機製複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年齡老化帕金森病主要發生於中老年人,40歲以前發病少見,提示老齡與發病有關。
研究發現,自30歲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黑質多巴胺能神經元、酪氨酸氧化酶和多巴脫羧酶活力,紋狀體多巴胺遞質水平逐漸減少。然而,患此病的老年人僅占少數,說明生理性多巴胺能神經元退變不足以致病,年齡老化隻是本病發病的促發因素。
2.環境因素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存在地區差異,認為長期接觸某些除草劑、殺蟲劑或某些工業化學物質,可導致多巴胺能神經元死亡。
3.遺傳因素本病發病有家族聚集傾向,約有10%病人有家族史。呈不完全外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隱性遺傳。
【臨床表現】
帕金森病多在50歲以後發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進行性加重。
(一)臨床特點
1.靜止性震顫常為PD首發症狀,安靜或休息時出現或明顯,隨意運動時減輕或停止,緊張或情緒激動時加重,睡眠時消失。常自一側上肢遠端(手指)開始,數年後波及同側下肢、對側上肢及下肢。當伴有旋轉的成分參與時,可出現拇指、示指“搓丸樣”動作。嚴重者頭部、下頜、口唇、舌等也可出現震顫。令病人活動一側肢體如握拳或鬆拳,可引起對側肢體出現震顫,該試驗有助於發現早期輕微震顫。
2.肌強直是PD的主要症狀之一,也從一側開始,逐漸發展到對側和全身。是由於屈肌、伸肌肌張力均增高所致。如果在被動運動關節中時始終保持增高的阻力,稱為“鉛管樣強直”;若同時伴有震顫,肢體被動運動時可感到有節律的斷續停頓,似轉動齒輪,稱為“齒輪樣強直”。
3.運動遲緩表現為隨意動作減少,包括始動困難和運動遲緩。因肌張力增高、姿勢反射障礙出現一係列特征性運動障礙症狀,如起床、翻身、步行和變換方向時運動遲緩;麵部表情肌活動減少,常雙眼注視、瞬目減少、呈“麵具臉”;難以完成精細動作,如扣紐扣、係鞋帶等困難,書寫時字越寫越小,稱為“寫字過小征”。
4.姿勢和步態異常四肢、軀幹和頸部肌強直呈特殊屈曲體姿,頭部前傾,軀幹俯屈,上肢肘關節屈曲,腕關節伸直,前臂內收,指間關節伸直,拇指對掌,下肢髖關節與膝關節均略呈彎曲。
早期下肢拖曳,逐漸變為小步態,起步困難,起步後前衝,越走越快,難以及時停步或轉彎,稱為“慌張步態”。
(二)伴隨症狀
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表現流涎、多汗、體位性低血壓、尿頻、頑固性便秘等,嚴重者吞咽困難。晚期部分病人可有抑鬱、幻覺、癡呆表現。
(三)並發症
隨病情發展可發生肺部感染、骨折、壓瘡;吞咽障礙易引起營養不良、水電解質紊亂,甚至窒息等。
(四)心理狀況
帕金森病病人既有老年病所共有的心理特征,如性情固執、適應力差、不易合作、自尊心強等,又因肌張力增高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往往產生自卑、自怨、憂鬱心理,不願與人交往,拒絕社交活動。隨病情加重出現焦慮、煩躁、害怕跌倒,甚至產生恐懼心理。
【輔助檢查】
1.腦脊液、尿液檢查多巴胺代謝產物高香草酸水平降低。
2.功能影像學檢測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或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PECT)進行腦功能顯像檢測,在疾病早期可顯示紋狀體DA轉運載體(DAT)功能顯著降低、DA遞質合成減少,DA受體活性早期超敏,後期低敏。對帕金森病早期診斷、鑒別診斷及檢測病情進展有一定價值。
3.顱腦CT、MRI除腦溝增寬、腦室擴大外,無特征性改變。
【治療原則】
PD無法治愈,目前仍以藥物治療為主,輔以理療、康複訓練等,以改善症狀,維持日常生活能力。
(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是首選且是主要的治療手段,目的是減輕症狀、延緩進展、提高生存質量,但不能改變病程。應堅持“劑量滴定”“細水長流,不求全效”的用藥原則。常用的藥物如下。
1.複方左旋多巴製劑可提高黑質—紋狀體內的DA水平,是目前治療PD最有效的藥物(金標準),主要有多巴絲肼、卡巴多巴,一般於餐前1小時或餐後2小時服藥。常見的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低血壓、失眠及幻覺、妄想等精神症狀,精神病病人禁用。
2.抗膽堿能藥物對震顫、肌強直有一定作用。常用的有苯海索(安坦)等,有口幹、便秘、尿瀦留、瞳孔擴大、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
3.多巴胺受體激動藥能直接啟動紋狀體,產生與DA相同的作用,改善震顫症狀尤好。常用溴隱亭、培高利特等,可單用或與複方左旋多巴製劑合用。可出現惡心、嘔吐、頭暈、幻覺、體位性低血壓、嗜睡等,精神病病人禁用。
4.單胺氧化酶抑製劑能減少多巴胺降解,增加腦內多巴胺含量,常用丙炔苯丙胺(司來吉米),可出現惡心、心律失常、精神症狀等,胃潰瘍病人慎用。
(二)外科治療
蒼白球或丘腦底核毀損或切除術對運動遲緩和震顫有效,也可采用腦深部電刺激,可改善症狀。適用於對藥物治療無效或不能耐受藥物,年齡較輕者。術後仍需服藥。
(三)康複訓練
對病人進行語言、進食、運動能力等訓練。
【護理診斷】
1.軀體移動障礙與震顫、肌強直有關。
2.自理缺陷與震顫、肌強直、運動減少有關。
3.自尊紊亂與流涎、震顫、肌強直、生活能力下降有關。
4.營養失調:低於機體需要量與吞咽障礙、震顫導致能量消耗過多有關。
5.有窒息的危險與吞咽障礙有關。
6.自我形象紊亂與流涎、震顫、麵肌僵硬有關。
【護理措施】
(一)一般護理
1.日常生活指導與幫助生活能力尚好時應鼓勵老年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一旦運動功能明顯障礙,走路時可持拐杖助行,以保證安全。若老年人如廁下蹲及起立困難時,可置高凳坐位排便。穿脫衣服、扣紐扣、係腰帶鞋帶困難者,均需給予幫助。
2.飲食護理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低鹽、低脂、適量優質蛋白飲食。以植物油為主,少進動物脂肪。服用多巴胺治療者宜限製蛋白質攝入量,因蛋白質消化過程中產生大量中性氨基酸,與左旋多巴競爭入腦,降低左旋多巴療效。蛋白質攝入量限製在每日每千克體重0.8g以下,每日總量40~50g。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病人出汗多,應補充足夠水分。禁煙酒及刺激性食品,如咖啡、辣椒、芥末、咖喱等。食物製備應細軟、易消化,便於咀嚼和吞咽,按半流質或軟食供給,少量多餐,進食或飲水時保持坐位或半臥位。對於進食困難、飲水嗆咳者要及時給予鼻飼。
(二)康複訓練
疾病早期盡量參與各種形式的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主動進行肢體功能鍛煉,四肢各關節做最大範圍的屈伸、旋轉等活動,以防肢體攣縮、關節僵直。鼓勵病人進行麵肌訓練,如鼓腮、蹙額皺眉、吹哨子、伸舌、示齒等訓練,以改善麵部表情和吞咽困難現象,協調發音。疾病晚期為老年人作被動肢體活動和肌肉、關節的按摩,以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
(三)用藥護理
指導病人正確服藥,仔細觀察震顫、肌強直的改善情況,觀察起坐、姿勢步態、語速、精細動作完成情況等,以確定療效。若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及時報告醫師,以便及時處理,調整治療方案。
(四)心理護理
因疾病導致遲鈍笨拙、流涎、語言斷續、麵部表情僵硬,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等,產生不良心理情緒,如自卑、憂鬱,甚至於恐懼、絕望。護理人員應鼓勵病人及家屬表達並注意傾聽他們的心聲,鼓勵他們正確麵對疾病,耐心解釋疾病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幫助病人尋找有興趣的活動,鼓勵自己安排娛樂活動,培養生活樂趣。
【出院指導】
1.生活指導生活規律,避免情緒緊張、激動;合理飲食,保證足夠營養;加強口腔護理,保持皮膚清潔衛生,對臥床不起病人要協助翻身,注意保暖,以避免感染、壓瘡等並發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