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現化金員外之家 投托古淨慈之寺(2)(3 / 3)

此時已天色漸昏,歸鴉逐陣,按院爺爺還坐在堂上,等著眾官們來回話。隻見眾官們魚貫而入,挨序次跪在階前。那爺爺問道:“開棺檢驗有甚傷痕麼?”眾官齊聲回複道:“兩個棺材俱是空的。”那爺爺笑了一笑,點—點頭,更不問第二句。隻問道:“娃娃幾何在?”眾官又齊聲回複道:“現有和尚在門外。”那爺爺吩咐眾官各散,另帶和尚進來。眾官散去,和尚慢慢的挨也挨進丹墀裏來。那爺爺便自家站起立著,吩咐道:“和尚不要行禮,一直走上廳來。”那爺爺把頭一抬,隻見一個老和尚抱著一個小娃娃,那娃娃頭長額闊,目秀眉清,鼻拱耳環,唇紅齒白,養下來才一日,就是一個布袋和尚的行藏。那爺爺滿心生喜,問道:“這娃娃今日可曾吃著甚麼來?”和尚道:“這娃娃須則是養下來一個日子,其實的有許多彌羅。”爺爺道:“怎見得?”和尚道:早間承清天太爺發下來做徒弟,小僧念他出胎失母,乳哺無人,叫過那火者來,抱他到施主家裏去布施些乳哺。到一家,他一家不開口;到兩家,他兩家不開口;到三家四家,就是十家,他也隻是一個不開口。及至抱轉山門之時,天將暝,日已曛,小僧心裏想道:這弟子莫非是隨佛隨緣的?是小僧將佛前供果捩破些與他吃,他就是一口一轂碌吞將下去。吞之才方兩口,適逢爺爺的官兵降臨,故此小僧抱著他遠來虔叩,伏乞替天行道的爺爺俯加詳察。那爺爺還不曾開口,隻見那把門官高聲稟道:府上太爺參見。那爺爺一邊吩咐和尚起來,好生廝養,一邊接著太爺。太爺廷參,那爺爺雙手攙將起來,嘻嘻的笑著,說道:今日之事何如?太爺道:俺學生不過聞而知之。太爺道:何為見而知之?何為聞而知之?那爺爺道:大凡神仙下界,借肉住靈。這靈性就是仙,那肉身卻是個軀殼。靈性既升,軀殼隨化,故世人謂之曰屍解。賢太守早間親見金某夫婦升仙,俺學生心裏想道:這二人的肉身必定隨風化去,不在棺材裏麵了,故此責令多官開棺相驗,一則顯賢太守之神明,一則可印俺學生之粗見。這卻不是賢太守見而知之,俺學生聞而知之?太爺連聲稱謝。那爺爺又道:賢太守怎見得那娃子是個善菩薩臨凡?太爺道:據地方人等的口詞,下官之臆見。那爺爺道:今番俺學生是個見而知之,賢太守是個聞而知之。太爺道:願聞其詳。那爺爺道:賢太守據地方人等的口詞,憑胸中之高見。俺學生適間親見那長老抱著那娃娃進來,你看他頭長額闊,目秀眉清,鼻拱耳環,唇紅齒白,喜阿阿,笑彌彌,就是一個布袋和尚的形境。這卻不是俺學生見而知之,賢太守聞而知之?正是:

一切須菩提,心如是清淨。

佛言世希有,所未曾見聞。

若複有人聞,清淨生實相。

若複有人見,成就第一天。

無見複無聞,是人即第一。

這個按院爺爺和那清天太爺,雖說是各有所聞,各有所見,哪曉得其中就裏有許多的因果,耳所不及聞,目所不及見。還是甚麼因果,耳所不及聞,目所不及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