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後,到了船隊出發的日子,吳孟奇站在碼頭上,目送著船隊離去。四艘帆船先後出港,排成一列航行,之後他們將朝巴達維亞的方向而去。而另一艘帆船,早已經在一個月前離港去了瓊州。
“總長,該走了,大家都等著您呢。”待船隊離開後,護著吳孟奇的黃嘉福開口道。
吳孟奇聽了,轉身朝碼頭外走去,這裏聽著一輛馬車。他上車後,馬夫駕車前行,後麵跟著的是一隊舉著火槍的士兵。這些人以前都是船員,如今換了一身蘭芳國的軍服,成了軍人。對於他們來說隻是換了一個飯碗,船員和軍人一樣,到了關鍵的時候都需要拚命。相比較而言,軍人拿的錢更多,前途也更好些。
如今吳孟奇想要改革蘭芳國的軍製,取消私兵。但是任何改革都有陣痛,私兵沒了,蘭芳國的軍力就會被削弱。而想要保證蘭芳國的軍力,取消私兵的同時,還得建立一支屬於總長府統屬的軍隊。
而如今跟著他的這支軍隊,就是他的實驗田。這裏的每個人的家世都已經在總長府登記造冊,他們的也跟之前的那些蘭芳軍人不一樣,每月他們都會從總長府領到一筆薪俸。而不是像以前那樣,從頭人那裏領銀子。這樣一來,他們的生計就跟總長府掛鉤了,他們效忠的對象,也隻會是如今的蘭芳總長——吳孟奇。而且這支軍隊的各級軍官都是吳孟奇的以前的船員出身,而李澤則是他們的統領,如此以來更確保了他們的忠誠度。
如今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已經有些模樣了,起碼知道了如何列隊。而負責訓練他們的除了李澤等人外,還有亞曆山大的朋友。這些荷蘭人都是正規軍人出生,對於訓練的事情很是熟悉。吳孟奇給他們雙倍的薪水後,他們也能接受這個比出海更輕鬆的工作。
馬車在這些軍人的護送下,出了東城門,這裏如今已經被修複的差不多了。江戍城、劉司言還有其他眾頭人都等在這裏。等馬車過來後,這裏的人開始朝外進發,他們將去蘭芳的舊都——東萬律,舉行春祭。護送他們的人,除了李澤統領的這支軍隊外,其他的都是應宜春統領的人,而其他頭人的屬下都被留在坤甸。
整個行軍隊伍有千餘人之眾,頭前張著代表“蘭芳”的黃色長方形旗幟,浩浩蕩蕩的向前方而行。
東萬律城位於坤甸西北,蘭達河流經兩城。他們本應坐船,經萬喇港口,北上去東萬律。隻是如今他們的人數眾多,行船不便,隻得走陸路。
一路上,隨行的頭人對吳孟奇剛剛建起的這支軍隊議論紛紛。這支軍隊,人數雖少,可是人人皆配火槍,而且隨行的還有用馬匹拖著的火炮。這些火炮都是從船上運下來的小口徑艦炮,雖然數量不多,可是裝點門麵還是可以的。而且行軍的時候,這些人都拍著隊列,默默行走。到了休息的時候,這些人也都按照訓練所授,在附近紮起營寨,統一行動。而應宜春的人馬,相比較之下,顯得十分鬆懈。不過這也難怪,這些私兵缺乏訓練,上下級又互不同屬,隻在作戰的時候,聽從頭人的安排。
兩支隊伍在一起行軍,互相比較著,江戍城和劉司言以及其他頭人一路上都在觀察著,他們心裏都有了些想法。
東萬律距離坤甸並不遠,行軍幾日後,他們到了這裏。蘭芳建國時,東萬律便是其首都,此時也是僅次於坤甸的蘭芳國第二大城。此城依山而建,擁有著婆羅洲最大的金礦,因此這裏的百姓多是礦工的家屬。如今在東萬律金礦工作的人有萬餘人,而生活在這裏的人也有數萬之眾。隻是這裏地處山地交通不便,金礦後來也容不下更多人,之後遷移蘭芳的漢人,便居住在坤甸城附近。因此後來,羅蘭柏才決定將蘭芳國的首都遷移至坤甸。不過這裏依然是蘭芳國的經濟中心,蘭芳每年的收入大部分都是這裏的金礦供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