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二百多字充滿了戲劇性,情節集中,文勢跌宕起伏而又引人入勝,頗值得細細品讀。

■ 妙評

蕢也宰夫也,不刀匕是供,而敢與知防,真奇人也。宜平公自罰,留此觶以為千秋之佳話。

——清·過珙《古文評注全集》卷三

■ 晉獻文子成室(選自《禮記·檀弓下》) ■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①。張老曰:“美哉輪焉②!美哉奐焉③!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④!”文子曰:“武也,得歌於斯,哭於斯,聚國族於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於九京也⑤!”北麵再拜稽首。君子謂之“善頌善禱”⑥。

【注釋】

①晉獻文子:即晉卿趙武,“獻文”是其諡號。成室:新屋落成。發:送禮去祝賀。

②張老:晉大夫。輪焉:高大的樣子。

③奐焉:輝煌燦爛的樣子。

④“歌於斯”三句:謂可在這屋裏舉行歌舞祭祀,也可在這屋裏舉行喪禮哭泣,還可在這屋裏宴請國賓、聚會宗族。

⑤武:獻文子自稱。全要領:保全腰和頸脖,即不受刑戮可得善終。要,同“腰”。領,頸。從先大夫於九京:跟隨先祖先父一起葬於九原。九京,即九原,晉國卿大夫的墓地,後世稱墓為九京。京與原通。

⑥善頌:指張老的頌言。善禱:指晉獻文子的答話。

【鑒賞】

本文寫晉國趙武新居始成,大夫們都登門拜賀,獨有張老的祝頌與眾不同,其頌詞,一讚主人的新居美輪美奐,二讚這是祭祀、哭喪、設宴的好地方。在一般人看來,給人祝頌應當是美其事而祝其福,而張老不僅祝頌平平,還帶上“哭於斯”這樣不吉利的話,豈非故意招主人之怒?可是出人意料的是,趙武對他的頌詞不但不以為怒,反而還再拜稽首表示感謝,把它看得比其他任何頌詞都珍貴,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趙武所處的時代,正值社會動蕩、變化激烈的春秋時期,在新製度取代舊製度的過程中,國家的衰落,宗族的滅亡,可謂司空見慣,至於個人的生命就更是朝不保夕了。在這樣殘酷的現實中,能夠像張老所說的那樣,生能歌於斯,死能哭於斯,免遭刑戮,求得一個善終,已經是最幸運的結局了。此外,張老的頌詞中還包含著勉勵之意,因為住上那“輪焉”“奐焉”的新居,也可能居安而忘危,還當自知警悟,好自為之。賀而寓諫,這才是張老“善頌”之本質所在。

而趙武,也是一個不平常的政治家,有著冷靜的頭腦與敏銳的感覺,他立即領會了張老的深意,從而對其祝頌心存感激,並且他還能作出準確的應對和詮釋,把對方的話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無愧於被稱為“善禱”了。

全文僅70餘字,言辭簡潔,妙趣橫生,主要在記述張老和趙武的“頌”“禱”之詞。張老的“頌”,不全在“美其事而祝其福”,而暗寓勸誡;趙武的“禱”,也不單純是“祈以免禍”,而暗寓自知警惕、自當勉力以求之意。張老談一遍,文子述一遍,並不多費筆墨,自有無窮意味。兩人的言辭都意味深長,妙在不完全露出而又各自心領神會,真不愧為“善頌善禱”!而成語“美輪美奐”也出於此文。

■ 妙評

張老頌祝之辭,固迥然超於俗見。文子又添“全要領”句,見免刑戮,乃為無窮之福,尤加於人一等。“善頌善禱”四字,為兩人標名不朽。

——清·吳楚材、吳調侯《古文觀止》卷三

由生而死而世世相傳,居室如斯,何其全美,此“頌”之所以善也。“歌”“聚”事極尋常,乃築室初成,而言及於哭,俗情寧不厭聽?文子於此著眼,而以“全要領”發明得“哭於斯”之妙,此“禱”之所以善也。分敘兩人語畢,即用四字雙收,簡老無比。

文止七十餘字,卻自有起有結,有案有斷,波瀾意趣,無不天成,較之左盲,殊更簡峭。

——清·餘誠《重訂古文釋義新編》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