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向——《戰國策》

原典名片

《戰國策》

作品特色:反映了戰國時代“士”階層的崛起。文風辯麗橫肆,辭采雄雋華贍,行文誇張鋪陳;善用寓言掌故闡述道理,注重人物形象刻畫。

作品簡介: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全書分為12策,共33卷,497篇。雜記東西周及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諸國軍政大事,時代上接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主要記載了戰國時期的謀臣策士與縱橫家們遊說諸侯或進行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展示了那個時代的曆史特點和社會風貌,是研究戰國曆史的重要典籍。

《戰國策》原著者名字已不可考,原有《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等名稱。西漢末年,劉向校錄群書時在皇家藏書中發現了六種記錄縱橫家的寫本,但內容混亂,文字殘缺,於是他按照國別進行了編訂和整理。因書中所記多為戰國時期縱橫家之政治主張和外交策略,便將其名擬定為《戰國策》。北宋時,此書散佚頗多,經曾鞏校補,是為今本《戰國策》。

作品風格:從文學的角度看,它是一部優秀的散文集,長於議論和敘事,文辭優美,語言剛健雄渾,辯麗橫肆,誇張鋪陳;敘述簡潔明快,流利酣暢;描寫人物繪聲繪色,塑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論辯旁征博引,條分縷析,富於雄辯與運籌帷幄的機智,還善於借用寓言故事以及掌故傳說來闡明深刻抽象的道理。這些都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它是先秦曆史散文經典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在我國古典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文學價值曆來為研究者所稱讚。而從曆史的角度看,該書往往過於誇大縱橫策士的作用,與後世儒家思想有悖;且既缺乏明確的時間記載,又多與史實不符,難以成為信史,從而對其史學價值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編者信息:劉向(約前77—前6),經宣帝、元帝、成帝三朝,曆任散騎諫大夫、散騎宗正、光祿大夫等職。曾屢次上書稱引災異,彈劾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受詔命校書近20年,未完成的工作由其子劉歆續成。官終中壘校尉,故又世稱劉中壘。其典校的古籍主要包括經傳、諸子和詩賦,又撰有《別錄》。其後,劉歆以《別錄》為基礎,撰成《七略》,這是中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原書已佚,東漢班固因《七略》而成《漢書·藝文誌》,從中可見《七略》的梗概。據《漢書·藝文誌》載,劉向有辭賦33篇,今僅存《九四》一篇,見於《楚辭》。劉向的散文主要是奏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其文敘事簡約,論理暢達,舒緩平易。此外,還編著了《新序》《說苑》《古列女傳》等3部曆史故事集,是魏晉小說的先導。明代張溥輯有《劉中壘集》,收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蘇秦以連橫說秦(選自《戰國策·秦策一》) ■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殽、函之固①。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裏,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②。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並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願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③。”

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④;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裏而庭教之,願以異日⑤。”

蘇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農伐補遂,黃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堯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湯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紂,齊桓任戰而霸天下⑥。由此觀之,惡有不戰者乎?古者使車轂擊馳,言語相結,天下為一⑦。約從連橫,兵革不藏;文士並飭,諸侯亂惑;萬端俱起,不可勝理;科條既備,民多偽態;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無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辯言偉服,戰攻不息;繁稱文辭,天下不治;舌敝耳聾,不見成功;行義約信,天下不親⑧。於是乃廢文任武,厚養死士,綴甲厲兵,效勝於戰場。夫徒處而致利,安坐而廣地,雖古五帝、三王、五霸,明主賢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勢不能,故以戰續之。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撞,然後可建大功。是故兵勝於外,義強於內;威立於上,民服於下。今欲並天下,淩萬乘,詘敵國,製海內,子元元,臣諸侯,非兵不可⑨。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沉於辯,溺於辭⑩。以此論之,王固不能行也。”

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敝,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羸縢履□,負書擔囊,形容枯槁,麵目黧黑,狀有愧色{11}。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12}。蘇秦喟然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13}。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於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於華屋之下,抵掌而談{14}。趙王大說,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後。約從散橫,以抑強秦。故蘇秦相於趙而關不通。當此之時,天下之大,萬民之眾,王侯之威,謀臣之權,皆欲決於蘇秦之策。不費鬥糧,未煩一兵,未戰一士,未絕一弦,未折一矢,諸侯相親,賢於兄弟。夫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故曰:“式於政,不式於勇;式於廊廟之內,不式於四境之外。{15}”當秦之隆,黃金萬鎰為用,轉轂連騎,炫熿於道,山東之國,從風而服,使趙大重{16}。且夫蘇秦,特窮巷掘門、桑戶棬樞之士耳,伏軾撙銜,橫曆天下,庭說諸侯之主,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