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李漁的園林美學(8)(1 / 3)

在中國古典園林中,借景是創造藝術空間、擴展藝術空間、增值審美價值的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它充分表現了中國古典園林的民族特點。通過借景,園林之外的廣大空間便化為園林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園內園外有隔有通,聯成一片,組成一個藝術整體。這是中國園林藝術家的獨特創造。關於這一點,宗白華先生有過精辟的論述。他在《美學散步》中說:“古希臘人對於廟宇四周的自然風景似乎還沒有發現。他們多半把建築本身孤立起來欣賞。古代中國人就不同。他們總要通過建築物,通過門窗,接觸外麵的大自然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杜甫)。詩人從一個小房間通到千秋之雪、萬裏之船,也就是從一門一窗體會到無限的空間、時間。這樣的詩句多得很。像‘鑿翠開戶牖’(杜甫),‘山川俯繡戶,日月近雕梁’(杜甫),‘簷飛宛溪水,窗落敬亭山’(李白),‘山翠萬重當檻出,水光千裏抱城來’(許渾),都是小中見大,從小空間進到大空間,豐富了美的感受。外國的教堂無論多麼雄偉,也總是有局限的。但我們看天壇的那個祭天的台,這個台麵對著的不是屋頂,而是一片虛空的天穹,也就是以整個宇宙作為自己的廟宇。這是和西方很不相同的。”如果說古代希臘、埃及的建築多是一種“團塊”的造型,那麼,中國古代藝術家就要打破這種“團塊”,通過窗戶,使它有隔有通,有實有虛,通過窗戶,內外發生交流。宗白華先生特別強調窗子對“望”的重要意義。窗子並不單為了透空氣,也是為了能夠望出去,望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獲得美的享受。園林建築中的窗子尤其如此。窗子外麵的竹子或青山,經過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畫。頤和園樂壽堂差不多四邊都是窗子,周圍粉牆列著許多小窗,麵向湖景,每個窗子都等於一幅小畫。而且同一個窗子,從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這樣,畫的境界就無限地增多了。總之,通過窗子,把外麵的廣大空間和優美景現都吸收進來了,這就是窗子的借景作用,如明人計成《園冶》中所說:“軒楹高爽,窗戶鄰虛,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前麵我們所引李漁那段話中,談到坐在遊船中的遊客通過便麵窗望出去,兩岸之湖光山色、寺觀浮屠、雲煙竹樹、樵人牧豎、醉翁遊女,連人帶馬盡入便麵之中,作我天然圖畫,也正是談的窗子的借景作用。

李漁論窗子的借景作用,最初是從遊船的便麵窗受到啟發的,而後便擴展到房屋的窗子。他說:“予又嚐作觀山虛牖,名尺幅窗,又名無心畫,姑妄言之。浮白軒中,後有小山一座,高不逾丈,寬止及尋,而其中則有丹崖碧水,茂林修竹,鳴禽響瀑,茅屋板橋,凡山居所有之物,無一不備,蓋因善塑者肖予一像,神氣宛然。又因予號笠翁,顧名思義,而為把釣之形。予思既執綸竿,必當坐之磯上。有石不可無水,有水不可無山,有山有水,不可無笠翁息釣歸休之地。遂營此窟以居之。是此山原為像設,初無意於為窗也。後見其物小而蘊大,有須彌芥子之義。盡日坐觀,不忍闔牖,乃瞿然曰:‘是山也,而可以作畫;是畫也;而可以為窗。不過損予一日杖頭錢,為裝潢之具耳。’遂命童子裁紙數幅,以為畫之頭尾,及左右鑲邊。頭尾貼於窗之上下,鑲邊貼於兩傍,儼然堂畫一幅,而但虛其中。非虛其中,欲以屋後之山代之也。坐而觀之,則窗非窗也,畫也;山非屋後之山,即畫上之山也。不覺狂笑失聲。妻孥群至,又複笑予所笑。而無心畫、尺幅窗之製,從此始矣。”上麵所說,僅是李漁列舉的一個例子。借景當然不止於借屋後小山之景色,而是窗子所能望到的廣大空間。李漁居住南京,就曾說“置此窗於樓頭,以窺鍾山氣色”,他要通過窗子把所能望到的“鍾山氣色”都“借”來,變成自己的觀賞對象。而且李漁還認為,通過窗子的審美轉換作用,窗子外邊的一切事物、人物,都可成為借景的對象,成為審美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即所謂“遠近風物,盡有可觀”。李漁說:“昔人雲,會心處正不在遠,若能實具一段閑情、一雙慧眼,則過目之物,盡是畫圖,入耳之聲,無非詩料。譬如我坐窗內,人行窗外,無論見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圖;即見老嫗白叟,扶杖而來,亦是名人畫幅中必不可無之物。見嬰兒群戲,是一幅百子圖,即見牛羊並牧,雞犬交嘩,亦是詞客文情內未嚐偶缺之資。”

其實,園林之借景,也不止於通過窗子。站在頤和園內的適當位置,便可望到玉泉山的塔。而這塔也似乎成了頤和園的組成部分。蘇州拙政園靠牆的假山建一“雨宜亭”,站在亭中,把隔牆景色全部“借”來。因此,借景的手段和種類是很多的。關於這個問題,李漁之前就有人論述過,特別是明代的計成,對借景問題論述得尤為精彩。計成認為“借景,園林之最要者也”。他說:“借者,園雖別內外,得景則無拘遠近,晴巒聳秀,紺宇淩空,極目所至,俗則屏之,嘉則收之,不分町疃,盡為煙景,斯所謂巧而得體者也。”計成還把借景分為以下幾種:“遠借、鄰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此外,還有一種“鏡借”。“高原極望,遠岫環屏”,這就是“遠借”。“板壁常空,隱出別壺之天地”,“看竹溪灣,觀魚濠上”,“山容藹藹,行雲故落憑欄;水麵鱗鱗,爽氣覺來欹枕”,這可以說是“鄰借”。“眺遠高台,搔首青天那可問;憑虛敞閣,舉杯明月自相邀”,這可以說是“仰借”。“俯流玩月,坐石品泉”,“檻外竹雲,鏡中流水,洗山色之不去,送鶴聲之自來”,這可以說是“俯借”和“鏡借”。“冉冉天香,悠悠桂子,但覺籬殘菊晚,應探嶺暖梅先。少係杖頭,抬攜鄰曲。恍來林月美人,卻臥雪廬高士。雲冥黯黯,木葉蕭蕭。風鴉幾樹夕陽,寒雁數聲殘月”,這可以說是“應時而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