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物理療法:①電療;②其他物理療法。
三十四、產傷骨折
產傷的範圍很廣,如顱腦出血、顱骨凹陷骨折、腹腔實質髒器破裂、神經損傷和四肢骨折。產傷骨折是產傷中唯一能夠治療而且預後最好的一種。
【顱骨骨折】
因新生兒骨質柔軟而富有彈性,所以顱骨骨折常呈乒乓球壓痕型,即隻有顱骨凹陷而無實際的骨折線。可以通過凹陷邊緣鑽一孔,插入骨膜起子撬起凹陷的顱骨。此外還應小心檢查腦膜,如有撕裂,應予縫合。
【鎖骨骨折】
一般為青枝骨折,在初期無臨床症狀,隻有在2周後,局部因骨痂生成而隆起才被發現。發生完全性骨折時,經常出現患肢假性癱瘓和牽拉患肢時患兒啼哭。一般不需要治療或采用安全簡易“8”字繃帶固定即可。
【骨骺分離】
是產傷骨折中少見的損傷,診斷比較困難,在新生兒,某些長骨骨骺尚未骨化,為軟骨成分,X線檢查不顯影,致使診斷困難,尤其股骨近端、肱骨近端和肱骨遠端若發生骨骺分離可顯示脫位現象。臨床表現有關節腫脹、不能主動活動,呈假性癱瘓,被動活動時因疼痛而啼哭,常誤診為化膿性關節炎合並脫位、先天性髖關節脫位和臂叢神經損傷等,誤診率較高。
1.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在診斷中主要與肘關節脫位相鑒別。首先,在嬰幼兒,尤其新生兒創傷性肘關節脫位極為罕見,而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則相對多見。肘關節脫位臨床表現有:肘後三角形骨性標誌紊亂,鷹嘴上方空虛,前麵觀上臂長,前臂短,而側麵觀上臂短,前臂長。若無上述症狀且複位後對位良好,此時將肘關節伸直,則立刻又會呈現複位前的X線影像表現。說明是肱骨遠端骨骺分離。肘關節脫位一旦複位比較穩定,不易再脫位。肘關節造影可明確診斷,但無必要。傷後2周可見到骨痂,此時可確診為骨骺分離。該損傷按肱骨髁上骨折治療原則處理,肱骨遠端骨骺分離多為尺偏型骨折,故肘內翻為常見的合並症。不必勉強手法矯正尺偏,最好在兒童期進行截骨術矯正。
2.股骨近端:骨骺分離該部位骨骺分離少見,診斷較困難。若發現有以下情況應考慮股骨近端骨骺分離:出生後患肢呈假性癱瘓,移動下肢時患兒啼哭,無炎症體征,Ortoiani試驗陰性,X線表現髖臼發育異常,卻有半脫位征象。該損傷采用Bryant牽引即可。多見的合並症為髖內翻,而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未見報道。
3.股骨遠端:骨骺分離股骨遠端骨骺出生時已骨化,診斷應無困難,但由於臨床醫生對骨骺形態,骨骺與幹骺端的正常關係不熟悉,故對已有明顯移位的病兒仍不能作出正確診斷,直到出現骨痂時方能確診。正常的股骨遠端骨骺小,在正位X線片骨骺位於幹骺端下方正中,側位骨骺有30度左右後傾,若這種正常關係發生改變,則考慮骨骺分離。牽引即可治療。產傷骨骺分離多為Saulter HarrisⅠ型,一般不會產生停滯或生長不對稱等畸形,預後良好。
【長骨幹骨折】
骨幹骨折是產傷骨折中最常見者,不需要手術治療,保持軸線即可。
1.股骨骨折有產傷史,患兒患肢腫脹,呈假性癱瘓,被動活動時患兒因疼痛而啼哭。攝X線片即可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采用雙下肢懸吊滑動牽引同時應用小夾板固定,牽引重量以患兒臀部抬起床麵2cm左右為宜,應注意踝部繃帶和膠布的纏繞,避免發生足部血液循環障礙。牽引治療時間為3周,解除牽引後不必行其他治療,均在2~3周愈合,此時X線顯示大量骨痂。骨折後3個月成角畸形開始消退,骨折處骨幹增粗,隨年齡增長畸形逐漸消失。
2.肱骨骨折有產傷史,患兒患肢腫脹,呈假性癱瘓,被動活動時患兒因疼痛而啼哭。X線片可明確診斷。
治療方法:采用小夾板和患肢貼胸固定或石膏固定、牽引亦可。時間為2~3周,修複過程與股骨幹骨折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