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點李漁《閑情偶寄》和《窺詞管見》的工作,如果從1997年應學苑出版社編輯郭強同誌之約算起,有將近十二個年頭了。
那年春天郭強提著半舊的黑皮包造訪寒舍,看上去三十剛出頭,一身青春活力,幹練樸實,熱情撲人。
半年後他來取稿,還是那麼生機勃勃。
再半年,出版了那本“曆代筆記小說小品叢刊”之《閑情偶寄》,封麵印有“(清)李漁撰杜書瀛評點”。實際上那是個節評本--評點的部分不及全書的二分之一。郭強與我在電話裏約定:過幾年咱們再合作出一個全評本,而且再加上《窺詞管見》。他說話還是那麼鏗鏘有力、底氣十足。
當我再得到郭強消息的時候,竟然是學苑出版社寄來的訃告。該社社長為郭強去世寫了一篇沉痛而文采斐然的悼詞。我愕然良久,為這位英年早逝的編輯朋友唏噓不已。
郭強去世了,而我的評點李漁的工作,按照當年的約定,仍然斷斷續續在進行。今天讀者看到的這部《評點李漁--【閑情偶寄】【窺詞管見】研究》可以看作是十二年前與郭強那個約定的兌現,也是對這位辛勤勞作、把年輕生命奉獻給編輯事業的朋友的紀念。
這十餘年,我愈來愈覺得李漁同其他為中華民族文化事業做出過貢獻的古人一樣,的確值得研究。而且,他已經成為世界性的名人。
李漁早就走出國門,發生世界性的影響。2008年在北京舉辦的《李漁偉績與成功之路展覽》上介紹,李漁逝世不久的日本永祿年間(1688-1703),《連城璧》、《肉蒲團》等小說流入日本。雨村芳洲《橘窗茶話》記江戶文人岡島冠山“隻有《肉蒲團》一本,朝夕念誦,不頃刻歇。他一生唐話,從一本《肉蒲團》中來”。之後,日本學界或翻譯或用日文改寫李漁小說、戲劇多種,並一版再版。另有資料表明,在李漁去世後91年,即日本明和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日本有一本書《新刻役者綱目》問世(“役者”,日語“優伶”之意),裏邊譯載了李漁的《蜃中樓》的《結蜃》、《雙訂》。據日本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介紹,李漁《蜃中樓》中的這兩出戲,在八文舍自笑所編的這本《新刻役者綱目》中“施以訓點,而以工巧之翻譯出之”;青木正兒還說,德川時代(1603一1876)“苟言及中國戲曲,無有不立舉湖上笠翁者”。日本明治三十年、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出版的《支那文學大綱》,分十六卷介紹中國文學家,李漁獨成一卷,該書將李漁同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等並稱為二十一大“文星”。此後,李漁的《風箏誤》和《奪錦樓》、《夏宜樓》、《萃雅樓》、《十巹樓》、《生我樓》等作品陸續翻譯出版。李漁的《三與樓》英譯本和法譯本也分別於1815年和1819年出版。此後,英、法兩種文字翻譯的李漁其他作品也相繼問世。19世紀末,A.佐托利翻譯的拉丁文本《慎鸞交》、《風箏誤》、《奈何天》收入他編著的《中國文化教程》出版。20世紀初,李漁的《合影樓》、《奪錦樓》等德文譯本也載入1914年出版的《中國小說》。此外,由莫斯科大學副教授沃斯克列先斯基(漢名華克生)翻譯的俄文本《十二樓》也介紹給俄國讀者。近年來,李漁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的文化、文藝研究對象。著名漢學家、美國哈佛大學東方文化係主任、新西蘭人韓南教授認為,李漁是中國古代文學中難得的可以進行總體研究的作家,李漁的理論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獨特的見解。他來中國數月之久以完成一部有關李漁的專著。德國的H.馬丁博士也發表過數篇研究李漁的論文,並出版了專著《李笠翁論戲劇,中國17世紀戲劇》;1967年馬丁到台灣繼續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並編輯了《李漁全集》(包括“一家言”十卷、“閑情偶寄”六卷、“笠翁十種曲”、“無聲戲”、“十二樓”等共十五冊),由台北成文出版社於1970年出版。美國波士頓特懷恩出版社於1977年出版了華人學者茅國權和柳存仁著的《李漁》。當然,李漁最被今人看重的是他的戲劇作品和戲劇美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