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評點《窺詞管見》(1)(1 / 3)

文首評:《窺詞管見》的貢獻和地位

《窺詞管見》二十二則,原刊於康熙十七年(1678)翼聖堂刻李漁詞集《耐歌詞》之卷首;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主人重新編次《笠翁一家言全集》將《耐歌詞》改稱《笠翁餘集》,而《窺詞管見》仍刊之。

笠翁之詞集,最早收入康熙九年(1670)《笠翁一家言》“初集”(翼聖堂刻),標為“詩餘”,約370首,以年編次,各調錯雜;康熙十二年(1673)又編成《笠翁一家言》“二集”(翼聖堂刻),將詞集重新修訂,改以詞調長短為序,共119調,並命為“耐歌詞”;康熙十七年(1678)編成《笠翁一家言全集》(翼聖堂刻),詞集仍以《耐歌詞》命之,卷首有《窺詞管見》。並且,李漁生前最後這次編印《笠翁一家言全集》時刊行的《耐歌詞》前加了一篇《自序》,序末署“時康熙戊午中秋前十日,湖上笠翁李漁漫題”,一年多之後,李漁辭世。按:“康熙戊午”即康熙十七年(1678),我在國家圖書館所看到的《窺詞管見》,正是康熙十七年《笠翁一家言全集·耐歌詞》卷首的這個版本。以上是李漁在世時刊行的詞集版本。李漁死後,雍正八年(1730)芥子園主人重新編輯出版了《笠翁一家言全集》,其卷之八為詞集,並標為“笠翁餘集”。

李漁,劉世德先生在為《閑情偶寄·窺詞管見》校注本作的序中稱之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位“大家”:“我心目中的大家,是那些文壇上的多麵手。在他們生前,為文學藝術的繁榮和發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在他們身後,給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李漁是名副其實的多麵手,除了他在戲曲上獲得世所公認的重大成就之外,在小說、園林、詩詞等等方麵也都有值得稱道的貢獻。而且他不但勤於創作,還善於理論思考,對於戲曲、園林、儀容等等的理論闡發主要見於《閑情偶寄》,而關於詞,則集中體現於《窺詞管見》和《耐歌詞·自序》。

遺憾的是,對李漁《窺詞管見》這部重要的詞學理論著作,過去關注較少,據我所知,隻有少數幾篇專題論文涉及它,如發表於1927年《燕大月刊》上的顧敦鍒《李笠翁詞學》,近年鄔國平《李漁對文學特性的認識--兼論【窺詞管見】》,武俊紅《論李漁【窺詞管見】》,等等。還有一些論著,如方智範、鄧喬彬等四人合著的《中國詞學批評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下編第一章的“概況”和第一節,俞為民《李漁評傳》第四章之三(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朱崇才《詞話史》(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九章《清前期詞話》等,對《窺詞管見》作了簡介和簡評;周振甫先生《詩詞例話》也引用了《窺詞管見》的一些話,提到《窺詞管見》批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見。但是,對《窺詞管見》的研究水平,總的說不高;且個別論著還有常識性錯誤,如有的學者甚至將《窺詞管見》誤為袁枚所作。

現在是認真研究《窺詞管見》並給予詞學史上適當地位的時候了。

關於詞的起源、發展、成熟、繁盛、衰落、複興等等問題,曆來眾說紛紜,各種說法自有一定的道理。我讚成這樣一種看法(這也是相當多的人所持的占主流地位的觀點):詞孕生於隋唐,成熟於五代,盛於兩宋,衰於元明,複興於清(持此類意見者又有許多細微的不同,此處恕不詳說)。自從有了文學上的新品種“詞”(或曰“長短句”、“詩餘”等等),也就有了對它的研究和評論--探討它的源流,界定它的性質、特點,研究它的創作規律。最初的詞論隻是零星的片言隻語,散見於各種文章、信劄之中,或在論著的序跋裏附帶提及。譬如北宋蘇東坡關於詞“自是一家”的觀點,就見於給朋友的信中--蘇東坡40歲知密州時曾作《江城子·密州出獵》,並就此給好友鮮於侁寫信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嗬嗬。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這主要從蘇詞與柳詞比較中談兩個詞家不同的藝術風味。後來有了專門的“詞話”之類的著作。唐圭璋先生《詞話叢編》(中華書局1985年修訂版),共收集、整理了自北宋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至近代陳匪石《聲執》的詞話著作85種,其中包括李漁的《窺詞管見》--從時間順序上,它被排在清代之第一位。這85種,我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李漁《窺詞管見》之前的,約十七種:宋代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一卷、楊湜《古今詞話》一卷、鮦陽居士《複雅歌詞》一卷、王灼《碧雞漫誌》五卷、吳曾《能改齋詞話》二卷、胡仔《苕溪漁隱詞話》二卷、張侃《拙軒詞話》一卷、魏慶之《魏慶之詞話》一卷、周密《浩然齋詞話》一卷、張炎《詞源》二卷、沈義父《樂府指迷》一卷,元代吳師道《吳禮部詞話》一卷、陸輔之《詞旨》一卷,明代陳霆《渚山堂詞話》三卷、王世貞《藝苑巵言》一卷、俞彥《爰園詞話》一卷、楊慎《詞品六卷拾遺》一卷。第二類是與李漁《窺詞管見》同時、或其作者活躍於詞壇時李漁仍在世的,約八種(不包括《窺詞管見》):毛奇齡《西河詞話》二卷、王又華《古今詞論》一卷、劉體仁《七頌堂詞繹》一卷、沈謙《填詞雜說》一卷、鄒祗謨《遠誌齋詞衷》一卷、王士禎《花草蒙拾》一卷、賀裳《皺水軒詞筌》一卷、彭孫遹《金粟詞話》一卷。第三類是其餘五十九種,它們都是李漁去世之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