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
現在之中國,到國內外旅遊的人越來越多,旅遊是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的好方法,是了解社會、增長見識、親近大自然的好途徑,也是在工作、事業緊張得連放屁工夫都沒有的今天釋放壓力的好方法。但是,千萬不可公費旅遊,尤以眾多官員所作所為為戒。
李漁所講道理,在今天很富現實意義。對專業旅行家也很有用。
《春季行樂之法》原文並評:學孔子
春季行樂之法【原文】
人有喜怒哀樂,天有春夏秋冬。春之為令,即天地交歡之候,陰陽肆樂之時也。人心至此,不求暢而自暢,猶父母相親相愛,則兒女嬉笑自如,睹滿堂之歡欣,即欲向隅而泣,泣不出也。然當春行樂,每易過情,必留一線之餘春,以度將來之酷夏。蓋一歲難過之關,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於此。故俗話雲:“過得七月半,便是鐵羅漢”,非虛語也。思患預防,當在三春行樂之時,不得縱欲過度,而先埋伏病根。花可熟觀,鳥可傾聽,山川雲物之勝可以縱遊,而獨於房欲之事略存餘地。蓋人當此際,滿體皆春。(王左車雲:這方是汝州春風。)春者,泄盡無遺之謂也。草木之春,泄盡無遺而不壞者,以三時皆蓄,而止候泄於一春,過此一春,又皆蓄精養神之候矣。人之一身,能保一時盡泄而三時皆不泄乎?盡泄於春,而又不能不泄於夏,雖草木不能不枯,況人身之浮脆者乎?欲留枕席之餘歡,當使遊觀之盡致。何也?分心花鳥,便覺體有餘閑;並力閨幃,易致身無寧刻。然予所言,皆防已甚之詞也。若使杜情而絕欲,是天地皆春而我獨秋,焉用此不情之物,而作人中災異乎?
【評】
春季行樂,莫過於學孔老夫子。《論語·先進》中記述了孔子和他的幾個學生關於“各言其誌”的一段對話。與曾皙(點)的對話是這樣的:
“點!爾何如?”
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誌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
走出“房間”,更多地與大自然相親相愛吧。
《夏季行樂之法》原文並評:李漁的飄逸之氣
夏季行樂之法【原文】
酷夏之可畏,前幅雖露其端,然未盡暑毒之什一也。使天隻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死也必稀,巫醫僧道之流皆苦饑寒而莫救矣。止因多此一時,遂覺人身叵測,常有朝人而夕鬼者。《戴記》雲:“是月也,陰陽爭,死生分。”危哉斯言!令人不寒而栗矣。凡人身處此候,皆當時時防病,日日憂死。防病憂死,則當刻刻偷閑以行樂。從來行樂之事,人皆選暇於三春,予獨息機於九夏。以三春神旺,即使不樂,無損於身;九夏則神耗氣索,力難支體,如其不樂,則勞神役形,如火益熱,是與性命為仇矣。《月令》以仲冬為閉藏;予謂天地之氣閉藏於冬,人身之氣當令閉藏於夏。試觀隆冬之月,人之精神愈寒愈健,較之暑氣鑠人,有不可同年而語者。凡人苟非民社係身,饑寒迫體,稍堪自逸者,則當以三時行事,一夏養生。過此危關,然後出而應酬世故,未為晚也。追憶明朝失政以後,大清革命之先,予絕意浮名,不幹寸祿,山居避亂,反以無事為榮。夏不謁客,亦無客至,匪止頭巾不設,並衫履而廢之。或裸處亂荷之中,妻孥覓之不得;或偃臥長鬆之下,猿鶴過而不知。洗硯石於飛泉,試茗奴以積雪;欲食瓜而瓜生戶外,思啖果而果落樹頭,可謂極人世之奇聞,擅有生之至樂者矣。後此則徙居城市,酬應日紛,雖無利欲熏人,亦覺浮名致累。計我一生,得享列仙之福者,僅有三年。今欲續之,求為閏餘而不可得矣。傷哉!人非鐵石,奚堪磨杵作針;壽豈泥沙,不禁委塵入土。予以勸人行樂,而深悔自役其形。噫,天何惜於一閑,以補富貴榮膴之不足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