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3 / 3)

1510年,明朝正德五年。這一年,明宗室安化王叛亂被鎮壓,雙方戰場搏殺的武器仍是大刀長矛,而此時的歐洲,毛瑟槍已經被運用得滾瓜爛熟,由此而生發出來的戰術戰法正在日趨完善。由於工業文明的叢林已在歐洲拔地而起,久久徜徉其間,各種各樣的古怪念頭就會萌生出來。首先發現毛瑟槍不盡人意的是維也納人卡斯帕科爾納。他先是發現帶羽毛的箭要比不帶羽毛的箭射得遠,命中率也高許多,由此他得到啟發,證實槍管內的膛線對子彈具有穩定作用。射擊時,槍管內的膛線使子彈飛行時能不斷旋轉,從而飛得更遠,命中率更高。子彈的高速旋轉作用是利用高速旋轉對稱體有其軸線保恃一定方向的特性,像高速旋轉的陀螺不容易歪倒一樣,使子彈保持頭部朝前不會翻跟頭。這樣,子彈的阻力就相對減小,精度就相對準確,彈道比毛瑟槍射出的子彈平穩和規範得多。

這就出現了遠比毛瑟槍優良得多的來複槍。來複槍就誕生在卡斯帕科爾納之手。這一年是1510年。

來複槍誕生之後,並沒有立即在歐洲大陸推廣,它曾被基督教宣布為惡魔之物禁止使用,因此它被推遲使用了幾個世紀,直到19世紀初才漸漸在歐洲戰場使用開來……

璞鼎查是在印度和阿富汗作戰期間率先使用來複槍的。那些印度人和阿富汗人使用的仍然是弓箭和短刀。在十三世紀或十四世紀期間,他們曾被中國的蒙古軍隊教訓過,或許成吉思汗的馬隊和弓箭刀斧給他們留下了深刻印象,現在他們都步起了蒙古軍隊的後塵,隻圍繞馬匹馬隊做文章。在營帳裏,他們常常戴著有耳簷的皮帽子,穿著氈靴和皮靴,每人的進攻武器隻有兩張弓,兩個箭筒,一把彎刀,一把手斧,一支帶有鐵鉤作拉人下馬用的長矛。此外,還有時刻準備縛人用的繩結。這些就是璞鼎查所遭遇的對手和敵人,說實在的,即使用毛瑟槍,在成排的槍手麵前,印度人和阿富汗人仍是驚恐萬狀的,作為軍人,璞鼎查很少在戰鬥中和其短兵相接過,有了毛瑟槍的依仗,有了鐵炮的依仗,他的軍隊可以說所向無敵。

就在1840年的秋天,璞鼎查回國受英王冊封男爵時,他的部下向他推薦了被封存近三百年的來複槍。璞鼎查大喜過望,在短暫的假期旅行中,他攜槍在山野中進行了多次試驗,來複槍的威力和精確度使他暗自吃驚。他不明白這樣的陸軍槍支何以被棄之不用竟達三百年之久,而且又獨獨在三百年後的今天被人發現,似乎帶有神秘的暗示。敏感的璞鼎查意識到,來複槍將會給他的軍人生涯中帶來新的奇跡……

據情報載,時下華軍仍是以冷兵器為主和少數火繩槍為輔的武裝。一個叫賓漢的人曾這樣描述清軍招募水勇的情形--商館前麵的廣場上……廣州知府以及其他高級官員都出席了,行商、鹽商以及潮州商人陪侍。誌在每月六元的人,大群大群地聚集在棚房一帶。廣州知府前麵,由吏役保持出一大片空地。誌願參軍的人被引到空地上。這時,為了證明他們入新軍的資格,他們必須舉起一個長約五英尺的雙石輪,石輪兩端各有一塊圓形或輪形的花崗岩,總重量約有一百斤。他們要從地上雙手把它拿起,舉到頭上,直到兩臂伸直為止。我曾經見過幾個人達到這個姿勢之後,隻用一隻手舉石輪,保持原有姿勢達數秒鍾……

以自然的蠻力企望在戰事中獲得勝利的夢想,一直是中國軍隊數千年來縈繞不絕的基本情節,從秦皇漢武,從嶽飛到成吉思汗無不一脈相承。在隆隆而來的以工業、科技實力為炮彈的歐洲戰車麵前,中國的國防實力顯得多麼蒼白和不堪一擊。

正是因了這種對中國國防實力的洞悉,璞鼎查才覺得勝券在握,他將會把中國變成第二個印度和阿富汗,他要讓清王朝的統治者匍伏在他的腳下俯首稱臣,讓這個東方大國萬千子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渾身顫栗,他要讓整個大不列顛帝國朝野上下為他的蓋世武功雀躍歡呼,讓維多利亞女王再一次為他加冕封爵……

他以一個未來的中國全權代表的身份給內閣提議,請求立即大批購買來複槍,並將此槍推薦給英國的軍火商人,希望他們盡快研製仿造英國型號的來複槍。他說:遙遠的中國戰場將急需這種令人震驚的新式武器……

當孤陋寡聞的葡萄牙官員對他的來複槍提出疑問時,他覺得正中下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