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8月上旬,確切時間是8月10日上午9時,航行了近4個月的英國艦隊,終於停泊在澳門路環島外的洋麵上。
澳門見諸典籍僅200餘年的曆史。在此之前,它隻不過是一處荒僻的小島。最早擾亂小島平靜的是葡萄牙人。他們的商船乘著季風由西向東漂來,然後又消散在中國沿海的各個港口。通常他們是不在這裏停泊的,隻是遇到台風或惡劣天氣,他們才在此避一避。時間久了,這裏就成了這些洋人們佇足的地方,不光是葡萄牙人,就是那些荷蘭人、西班牙人、英國人也都愛在這裏停歇一下,然後再揚帆向北或者繼續向東漂去。所謂澳字,按漢字解釋,就是海邊彎曲可以泊船的所在。到了明末清初,西風漸勁,外人多了,珠江三角洲一帶供洋人們船舶停靠的港灣便有浪白、廣海、望峒、奇潭、十字門、虎門、雞西、屯門等處,這些地方,統稱為澳,因此,這一個澳字,便離不開洋人了。
待諸多外商船隊遍泊良港之後,他們更中意澳門這處地方,於是這裏就日漸發達,而別處便慢慢廢棄不用了。都說意大利的西海岸利古裏利亞海港城市裏離那是世界上第一個自由港,若較起真來,澳門比其建埠的1547年還早12年。澳門開埠的年代在明嘉靖年間。
1529年,明兩廣巡撫都禦史林富,上奏嘉靖帝請允葡萄牙商人來天朝互市,言其有四利也一一許佛朗機市有四利:中國之利,鹽錢為大,山村水氣,乞乞當終,僅充常額,一有水旱,勸民納粟,猶鞏不改舊觀。蕃船朝貢之外,抽解俱有則利,促供禦用利一也。兩個用兵連年,庫藏日耗,藉以充餉,備不虞,利二也。廣西一省全仰廣東。今小有微發,即指辦不前,稱攏於民,計所不免,若異時蕃船流通,公私饒給,利三也。貿易舊利,有司擇其良者,如價給之,其次資民買賣,故小民持一錢之貨,即得握椒,展轉交易,可以自肥,利四也。
在葡萄牙人還未獲準在澳門停靠船隻之前,明朝政府曾嚴令廣東地方勿與外夷貿易,斯時廣東一片淒清。自葡萄牙商船來澳之後,廣東官員忽發奇想,主張以蕃貨代俸,上奏皇帝允準通商,於是這裏就日漸熱鬧起來。
1535年,葡人用重金賄賂明朝香山官員,企求葡船得以在澳門停靠。因澳門屬香山縣管轄。明前山都指揮黃慶批準了葡人的請求,於是這裏便成了洋船停泊的地方。
到了1553年,葡商又假船隻觸礁下沉緣故,海水入倉,給明朝進貢貨物被水浸濕,申請能否上島涼曬漬物。當時澳門的稱謂日濠鏡澳,大概是因島上有濠河流出之故。廣東海道史汪柏也受到葡人的收買,地方官們允準洋船開泊。洋人上島後,他亦不加阻攔,就這樣,澳門就成了洋人在中國的第一個立足點。葡萄牙是首家來中國通商的西洋國家。他們比英國人首批來中國請允通商的馬戈爾尼特使要早240年。
雖然英國民間的商船很早就步了葡萄牙人的後塵,來中國沿海城鎮做起了生意,但正式和中國官方打交道,馬戈爾尼特使是第一人。
明末,正當北京紫禁城裏的統治者為李自成、張獻忠和北方的努爾哈赤忙得不可開交時,位於南中國海的大片海域和海岸線上,正悄悄發育著與封建社會經濟截然相反的經濟形態,並且漸漸蔚然成勢。
葡人到澳時,該地居民主要是居住在南灣一帶的漁民,居住地隻是一些黃泥小屋簡陋茅舍。葡人自租得澳門為立足地之後,便在南灣聚居,興建西洋式樓房及堡壘。因此有人詩日:南北雙灣內,諸蕃盡住樓。所說諸蕃,已是指不隻葡人一家了,荷蘭、西班牙、英國人也都蜂擁而入澳門,占得一席之地。
在南灣中段今會美麗街附近,過去稱之為魚仔頭的地方,中國官員曾在此設稅館,圍欄高台,十分顯赫,一直延至清道光年間,才撤去稅館及旗杆。
1887年,葡人與清政府簽訂了《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由葡萄牙人據有此地。
澳門開埠之後,外國商人不遠萬裏而來,中西貨物交彙此地,其地位日漸顯要。澳門本地居民也不單靠打魚為生了,也開始經營商業,與洋人互市。這樣一來,澳門頓成漁商之地。西歐等國大批船隊東來,必定要在澳門停歇,或將貨物滯留此地,再圖轉運日本、朝鮮或東南亞各國。或者就地引向大陸,把洋貨散及南粵或北方。而大陸的茶葉、瓷器、礦產資源以及日本人或朝鮮人的絲綢、人參,同樣又通過澳門運至西歐或更遠的地方。
澳門,不僅是當時中國對外的第一個口岸,而且在世界商務史上,同樣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十九世紀以來,葡萄牙、西班牙人的海上優勢逐漸被大不列顛所取代。澳門成了測試西方列強實力的一杆秤。英國人前來中國海遊弋的船隊規模越來越大、次數越來越多,成為澳門港最主要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