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附錄: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係統(1 / 2)

淺閱讀,幾乎是和互聯網同時出現的一個新名詞。也許你也有這樣的經驗:每天瀏覽了若幹網頁,接觸了若幹信息,被信息轟炸得體無完膚,但是在一天結束之後想去尋找那些收獲和記憶時,卻什麼都找不到。這樣日複一日,最後隻是養成了機械的習慣:打開網頁—一目十行—瀏覽完畢—關閉網頁。這就是淺閱讀:眼睛掃過大量信息,但是並沒有在大腦裏留下足夠深刻的印象。

我們身處一個信息豐富的時代,可是我們卻無法充分地利用這些信息,因為我們的閱讀變得比以往更加膚淺、更加盲目了。為了更有效地學習知識、掌握信息,我們需要對自己感興趣的知識和信息進行管理,以便於我們的大腦把它們吸收和積累下來。

所謂“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係統”,就是我針對這個問題、根據自己的經驗而建立的係統的知識管理方式。簡而言之,就是利用數碼工具收集和管理自己感興趣的知識,並周期性地加以回顧,同時不定期地對那些已經被我們的大腦所吸收的知識進行清理。以下具體談談這個知識管理係統的各個環節:有效閱讀、收集、回顧和清理。

第一步:有效閱讀

隻有進行有效的閱讀,才能找到那些令自己感興趣、對自己有用的知識。怎樣做到這一點呢?

1. 要帶著明確的目標去閱讀:我個人認為有效閱讀是建立在有明確目標的基礎上的。所以在瀏覽資料的時候,要帶著這樣的問題:

我瀏覽這個網頁(點擊這個鏈接)是想從中得到什麼?

文字的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麼內容?

這篇文字裏我感興趣的內容是什麼?

我對這篇文字的觀點有什麼看法?

2. 解除閱讀的焦慮感和麻木感:我認為產生焦慮感和麻木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不斷地告訴自己的潛意識“我必須現在就把它記下來,因為在堆積如山的資料中,我幾乎不可能再次瀏覽它”。麵對必須要一次性記憶的資料,我們會感到焦慮;當我們發現自己常常“過目就忘”的時候,我們會逐漸麻木,失去對信息的敏感和樹立目標的勇氣。這都會影響閱讀的有效性。

其實這些顧慮是可以解除的。需要做的隻是帶著上麵提到的問題去閱讀資料,然後把這些問題的答案和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放入一個收集器中。這樣就不必要求自己在第一次閱讀的時候就把重要的信息記到腦子裏,而是可以一次次地從收集器中把它們找出來進行回顧。回顧的次數多了,就自然而然地將它們存儲到大腦中了。

所以有了這個知識管理係統做幫手,大可以將閱讀的心態放輕鬆。在這樣的狀態下你的閱讀也會更有效。

第二步: 收集

大家在讀書或者瀏覽資料的時候是否有下麵的習慣?

在重要內容下麵劃波浪線。

用記號筆加粗重要內容。

在重要內容上加批注,然後將該頁折角做記號。

如果有的話,那麼你已經在做知識管理的收集工作了。

淺閱讀時代的知識管理係統的收集工作也是要收集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重要的內容。所不同的隻是,要將這些內容存儲到一個專門的數碼收集工具中。這個工具需要具備的功能有:

與掌上設備同步:可以通過pc與palm、ppc等掌上設備直接同步收集資料,方便隨身攜帶,隨時回顧。

可以設定日期索引:能夠隨時通過便捷的方式查找某天收集的資料。

可以按照內容搜索:通過關鍵字迅速找出相關的資料項。

可以設設置定時提醒:設置定時器,提醒使用者回顧的周期。

目前市麵上可用於資料收集的軟件有很多,我所知道的大約有以下幾類:

桌麵便簽類:如Outlook的便簽、Onenote、Evernote、Dynamic Notes 3.25等。

Wiki類:如WikidPad。

瀏覽器綁定類:如Scribefire(Firefox插件)等。

第三步: 回顧

前麵做了這麼多收集工作,就是為了方便我們對重要信息進行回顧。有一句老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但是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根本沒有時間去“書讀百遍”,所以我們需要通過更有效的方法來讓“其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