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幹部一個清白。實行財務公開製度,這是漯河市農民在開展村民自治活動中的一項創造。財務公開主要以群眾反映較大的財務公開為主,另有計劃生育情況、土地征用和宅基地審批、農民負擔情況、電費收繳、救災款物資發放、集體經濟項目承包經營情況、村幹部工作責任化目標及完成情況等等,將這些敏感問題一一公開,並在公共場所建立固定的財務公開欄目,重大項目隨時公開,常規項目一至兩月公開一次,由村民選出的代表會議進行把關,使村民隨時查看,隨時把關,發現問題隨時解決,既使群眾明明白白,又使幹部清清白白,使之更加負責更加大膽地去工作。
臨潁縣杜曲鎮東徐村新選的村委會曾經許諾村民要辦三件大事——修路、建校、打井。特別是打井,是東徐村的重點工程。東徐村多年來僅靠20世紀70年代打的幾眼磚井,每遇旱情,隻能眼巴巴看天吃飯,平均畝產僅400斤。過去村委會並不是沒有想過打井的事,但每每行動,總有各種傳言不脛而走,有的說某某村幹部收了打井隊多少好處費,吃了幾多回扣啦,有的說這是幹部們借打井為名斂財為實啦等等等等,幾次都是半途而廢。究其原因,都是財務不公開,村民們就認為幹部們肯定有見不得人的地方,於是就疑心重重,好幹部也當成壞幹部想了。如今不同了,新任村委會將打井議案提交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反響熱烈的代表大會又將此項決策權交付村民大會,村民們一致舉手通過了麵向社會招標統一打井的建議。開工後,村民代表大會又派出理財小組親自參與打井過程,使每項經濟活動都處在村民的監督之下。結果,東徐村人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入打出了42眼井,不僅僅挽救了因旱情而幹涸的農田,而且使平均畝產增至800斤。新的村委會首戰告捷,農民們拍手稱道時,村幹部卻說:不是我們的領導能力比過去高了,而是民主機製健全了,這是村民自治的功勞……
舞陽縣吳城鎮朱莊村轄區內農民網絡改造工程順利竣工。為了表達對外請工程隊的謝意,村幹部花了160元宴請他們。然而,到報賬時卻被村民主理財小組剔了出去。理財小組的人說:農網改造是電業職工的分內職責,這是他們應該幹的本職工作,怎能用公款招待?此項支出不合理,應由個人支付。結果,村幹部們硬是用自己的錢抵上了此筆支出。
柿園王村有一所村辦小學,其前身是民國時期建造的一所私塾院,可以稱之為百年老校。柿園王曆屆後生學子基本上都是從這裏走出去的。而今仍有本村幾百名孩子在這裏就讀。然而,老校委實太老了,房屋破舊不堪搖搖欲倒。幾年前上級教育部門就已把它列入危房行列,令其修繕,但一年年過去了,仍然無人問津。半年前,上級部門終於采取措施,命其撤銷。這樣一來,柿園王村的孩子們將麵臨轉學、輟學的危機。一道難題擺在了大選後的新任村幹部們麵前。開村民代表大會時,一位老黨員說:國民黨時都能辦起學校,決不能讓它在咱共產黨人手裏垮了!一句話點燃了村民們的激情,大夥異口同聲地說:蓋!
說說容易做起來難,建房需要10多萬元錢,怎麼辦?代表大會和村民大會決定:籌錢辦學!
新上任的支部書記和村主任率先拿出了1600元和2000元,委員們也分別拿出了1000元。各戶村民每戶50元。不出10日,村民們全部集了資。同時,村民們紛紛向在全國各地工作的鄉友發出公開求捐信,呼籲他們伸出手來。不多久,鄉親們的求助得到了普遍回應,很快就集資近5萬元。經過群策群力,資金問題終於解決了。
之後,村民們又選出了3名村民代表和3名黨員代表組成建校領導小組,對招標施工隊實施全天候監督,確保工程質量。支出情況通過民主理財組定期審計並張榜公布。不足兩個月,學校大樓拔地而起。
筆者來到柿園王這所百年老校時,新建樓房剛剛矗立在暗灰色的背景中。村委會的成員們自豪地指點著它,像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不遠處,小學生們在操場上做著快樂的遊戲,歡聲笑語不絕於耳。他們不再因未來而擔憂。因為他們擁有了一座和城裏孩子一樣的教學大樓,那是他們心靈中的亮點和希望。毫無疑問,這也是柿園王人的亮點和希望。
教學大樓旁邊沒有功德牌,卻見一堵牆報,上有一位小學三年級學生寫的一段文字:
我永遠不會忘記你們
我們的學校坐落在柿園王,走進校園,一種美感油然而生。新竣工的教學大樓裏,辛辛(莘莘)學子書聲朗朗。我們今天之所以能夠繼續在這裏讀書,多虧了柿園王新選的村幹部……
這是天真無邪的聲音,同時也是對村民自治活動最純真的禮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