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2 / 3)

一個個體戶的精神世界究竟有多高多大?無論怎樣估計也不會過高。但是,一個學富五車的個體戶,他的精神世界就有可能比天高比水長。

告別蔡友謀時,他送我一套新出的《綠洲文叢》第一輯。該輯有高寒的散文集《情字一身債》、長篇小說《欣榮府》;黃明定的散文集《回報生活以微笑》,陳世雄的散文評論《霞澤牧漁》,李國宏的散文集《溫陵雜識》,鄭天應的散文集《鄉情》,李天錫的散文集《石獅情結》,鄭俊琰的評論集《阿正侃書》和綠洲書社出版的《書馨》雜誌春、夏、秋、冬卷。在這些書的卷首和卷尾,大都有蔡友謀寫的序或跋。在給鄭天應的散文集《鄉情》的序言裏蔡友謀寫道:

與天應交往是我人生一大幸事。其一,他淡泊,不驕不躁,知足常樂。他在永寧衛生院工作認真負責,有口皆碑,從來沒聽過他有追逐功利的想法,或者因名利煩惱的事。其二,他有一種執著求實的作風,永寧鎮鄉土資料的積累始於20世紀50年代,天應在油燈下一字一行在鋼板上刻出來的油印小本子,我得到他的一遝這樣油印小冊,彌足珍貴。我為他的不懈的追求和默默奉獻的精神而感動。第三,天應不抽煙,不喝酒,不起哄,不隨波逐流。心境如一泓平靜的湖泊,透著一種淡然的超脫的睿智的靈氣。在綠洲大家庭中,他是顧問,更像是一位兄長、老師、一位忠厚的長者。但是在他的感情世界中卻迸發著一種熾熱的愛。那就是很負責任的愛國、愛鄉、愛社會主義的真情。

蔡友謀說的鄭天應的許多話,實際上也很像他自己。隻是有一點不太像鄭天應的是此公愛抽煙,可以說極愛。我想,他抽煙的嗜好大概是他12歲那年賣土煙時養成的吧。

一個自學法律的農民這樣告訴筆者:學習法律最大的收獲就是知道自己的權利。這句話令我詫異,但深入想想,便覺得所言極是。他說:法律和文明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兩種秩序力量。它們就像太陽和月亮那樣交替輝映,給人以穩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一個農民應該對法律有全麵的了解和認識。雖然法律是更多的給人以嚴峻的懲戒和限定,但隻有明了它的區域才知道還有更廣闊的天地。法律意識實際上期許我們更多的是公民權利,它在各個領域裏都無微不至地關注著我們,關愛著我們,因此有了法律意識也就是明白了自己的公民權利和利益。隻有十分明了自己的公民權利和利益的農民,才是真正具有現代化意味的農民,才是一個真正文明的農民。

1998年初春時節,在一場醉人的春雨中,位於河南省中部的漯河市三縣一區(1臨潁縣、舞陽縣、郾城縣、源彙區)2617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幾乎一夜之間,突兀而起了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這是由百萬農民組成的人的森林。他們正在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村委會組織法》,在漯河市委和民政部門的組織引導下,按照自己的意誌實行民主選舉。在紅色國旗的映照下,萬千條筋肉條條的手臂自豪地伸向藍天,颯颯風中凝固成樹的剪影。這是一片令人歎為觀止的激情森林,當你徜徉其間,你就會發現每一片綠色都充盈著豐沛的熱情,每一簇葉脈都奔湧著不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