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1 / 3)

采訪手記(29)

在我的印象中,海關是充滿神秘而又莊嚴的國門,如果把它也當做窗口行業的話,這個窗口也委實重要。憑窗眺望,似能一下子看見國際風雲,而每個關員又直接代表國家形象,在這個意義上,海關的精神文明建設大有深意。

筆者在采訪中,曾去過兩個口岸單位,一個是珠海的口岸辦公室,另一個就是黑龍江省綏芬河海關。

珠海拱北海關,筆者曾幾次在此駐足。那時還是澳門回歸之前,隻能在這裏做神遊狀。從這裏可以眺望澳門的一個側影,在不太寬的海對岸,澳門影影綽綽,可以看到飛馳的汽車和悠閑的行人,那時的澳門,就像夢中出現的情節,又像是另一個世界的影像。香港回歸之前,一家出版社曾約我寫香港回歸,記得文章開篇就是從澳門開始,因為依史為序,先有澳門,後有香港。而筆者對澳門口岸的描寫,大部分是靠資料和想像力而成。記得此次去海關采訪,筆者特意在通往澳門的大鐵門前駐足,前後端詳多時,以印證當時的想象是否準確。

珠海口岸辦公室劉恭河副主任介紹了海關的一些情況,並引導我們到口岸實地參觀了一回。珠海海關是省精神文明先進單位,隨著澳門回歸,他們在工作中加大了精神文明的元素,受到珠海、澳門兩地的好評。因為行色匆匆,隻是走馬觀花,沒有太深入的采訪,因之算是對海關工作僅有些表淺的印象而已。

而綏芬河海關則讓筆者領略了獨特的海關風韻。

綏芬河海關是個老字號。自打中東鐵路蜿蜒而來,綏芬河作為一座口岸城市的命運就已注定。雖然那時的綏芬河隻是一條河。這條河就像一根銀亮亮的錐子,那些散居在此的滿人用滿語叫它綏芬,就是錐子的意思。1903年1月17日,由中東鐵路通車後的五站更名為綏芬河站,從此它便開始書寫一座口岸城市的曆史。

1901年7月1日,俄國未經中國政府同意,擅自在綏芬河設立了俄國海關。1907年7月8日,經過中俄協商,更名為北滿稅關。據《北滿洲稅關試辦章程》規定,北滿稅關旨在稽查往來貨物並征收由邊界100裏免稅貿易之區運出貨物之稅。1933年1月9日,日軍用刺刀扶植起來的傀儡政權——滿洲國接管了民國政權時期的綏芬河分關房舍,重新組建了殖民地性質的綏芬河分關。1946年5月23日,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解放了綏芬河。1949年9月16日,東北貿易總公司決定設立綏芬河海關,自此,一個完整意義上的海關在共和國的史冊上開始出現……

綏芬河海關是共和國最早的海關之一。

綏芬河市地處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俄羅斯接壤,邊界線長26公裏,現有人口39513人,全市總轄麵積460平方公裏,市區東高西低,丘陵廣布、林木繁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市內街路延山起伏,水泥和柏油路麵整潔寬敞,樓房平舍層層疊疊,富有東歐、日本建築情調。站在炮台山上極目遠眺,異國城郭依稀可見,兩國山川盡收眼底。這裏是濱綏鐵路終點站,有一條通往俄羅斯格羅捷闊沃站的鐵路混合軌道和兩條公路通道。綏芬河是俄羅斯、東歐、韓國等國通商的陸路口岸城市,年最大吞吐量達200萬噸,曆史上曾有過國境商業都市之稱。

綏芬河海關就枕在城市的臂彎裏,而城市的發展與它息息相關。在相當長的時間裏,綏芬河處在反修的前線,而海關就是它的前沿哨所。文化大革命中綏芬河遍體鱗傷,而海關更是慘不忍睹。在度過相當冷寂的日子後,作為遠東地區的商業重鎮,綏芬河又迎來了它久違的繁榮,這就是1992年綏芬河被辟建為沿邊開放城市之後給它帶來的商機。

打開國門,人們看到了遍地的機遇。現在,這裏有1500多家貿易公司,8000多個體戶。民營經濟已占全市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民貿出額達100多億之巨。參與國際大循環,接受市場的裁判並迅速形成自己的市場觀和價值觀,綏芬河人的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引導進步,消除愚昧,在有序中發展,在發展中有序。該市從1992年10月在全市個體戶中進行文明經商培訓教育,製定了《文明經商服務規範》並與業務戶簽訂《服務公約》,實行掛牌服務,這些活動一直堅持到現在。

走出去的人們看到了域外文明,不禁噴嘖稱道:人家,那文明程度!

民營的大通道經貿公司,在全市率先,他們和出國勞務人員簽訂《精神文明建設公約》,製定行為規範。他們先後派出勞務人員370多人次,把優質高效的工程和中華民族的美德帶到了國外,贏得了聲譽。公司作為首家民營企業跨人地市級文明單位行列。

始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精神文明建設至今為人們留下了一段恬靜安寧的記憶。1993年,全市打響了重塑城市形象的攻堅戰,口岸人開始了精神文明建設的第二次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