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整個和平區,整個天津市有多少需要幫助的人呢?於是就成立了扶貧濟困基金會。
錢從哪裏來?高正山說,黨員捐,幹部捐,人大政協大會代表捐;走單位,串部門,一有機會拉下臉來就化緣……當小豔玲定期從高正山手中接過為數不多的補貼費時,當全街道另外31戶貧困人家都得到相應的救助時,當扶危濟困基金會像春風一樣吹拂在全市貧困家庭成員心頭時,人們就會聯想起公仆這個稱謂來……
馬樹昆是和平區公安局局長。一天,他接到一封群眾來信,來信沒有地址,內容卻是生死之托。寫信者以決絕的口吻對人世做最後的告別,她此去將赴黃泉,臨去之前有一事相托,請他把一遝存折轉送到母親手中。這是她辛勞一生的積蓄,共有9萬元整。
這封信寫滿了5頁紙,一把辛酸淚,頁頁幽怨情。馬樹昆從這封絕命信中看出了來信者的猶豫和彷徨,而猶豫和彷徨說明她對人生還有幾分留戀。而這幾分留戀就會為他救人爭得寶貴的時間。
馬樹昆立刻全局動員,命令全體警員一定要像破大案要案那樣迅速找到寫信者。
先找到她的母親,沒有找到。又找到她的單位,仍沒有找到。循著親友的名單一一查找,還是沒有找到。
馬樹昆急了,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與打擊犯罪都是警察的職責,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麵。倘若挽救不了一個年輕者的生命,對於他這個公安局長來說,同樣不可饒恕。他動用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權力,利用新聞媒介,在電視、電台上去呼喚,在報紙上去尋找……
整個天津市似乎都在呼喊:回來吧……終於在上海找到了寫信者。
幾經周折,她終於安全返回天津。
馬樹昆懸了許多天的。這才一下子落了地。
寫信者見到馬樹昆,她長跪不起,額頭磕得地板咚咚響。馬樹昆把那些存款單交給她:你看看,夠不夠數。
女子千恩萬謝地走了,她又重新獲得了生活的信心……
信心來自無數素不相識的人發自內心的關愛,也來自一位公安局局長。
正是從這次尋找寫信者事件中,人們牢牢記住了馬樹昆的名字。
除了翟西林、高正山、馬樹昆之外,還有送水觀音韓金華、順心火神陳林、溫暖使者王教恭、模範交警司長河等等,他們都是十佳公仆獲得者。盡管這項獎一沒獎金二沒物品,但他們都說,這是他們有生之年獲得的最高獎賞。
1996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一個署名米博華的先生這樣評價說:
各種評優活動見得多了,但像天津和平區評選十佳公仆有那麼多老百姓熱情參與的,並不多見。連續8年,每年發出一兩萬張選票,回收率都在90%以上,確實難能可貴。老百姓對政治參與的態度本身就說明他們對國家建設懷有充分的希望和信心。雖然踴躍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各有其想法和理由,但有一點是不可否認的:他們並非隻為自家的柴米油鹽操心,而是對幹部的思想、作風、品行、能力和政績也很關注;他們並非居於一隅、諸事不曉,而是對於幹部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也時時刻刻在觀察與思考;他們並非對幹部為老百姓奔波操勞視而不見,無動於衷,而是受惠滴水便報以湧泉。群眾對好幹部的崇敬是發自內心的,對他們的支持也是十分慷慨的。
和平區評選十佳公仆的主體是老百姓,沒有獎金和獎品,隻有榮譽稱號。但是它的意義和效應是多方麵的。信任無價,口碑無字,但包含著比獎金和獎品更厚重的感情、更深刻的思想和更為寶貴的精神財富。榮譽由人民授予,而這筆精神財富卻被全社會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