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1 / 2)

采訪手記(25)

曹楊新村在上海頗有名氣。曹楊新村建立於1951年,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長陳毅親自選址命名的上海市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位於普陀區中部,因在曹家渡和楊家橋之間,故名曹楊新村。據說明萬曆年間,有安徽曹姓大族移遷至蘇州河南岸,逐漸形成曹家宅,為與蘇州河北岸往來,曹姓人又在江邊設立渡口,遂被叫曹家渡,渡口約在今天曹楊路橋西。這一帶是上海開埠以來商人最早興辦工廠的地方,如油廠、麵粉廠、繅絲廠、紗廠等等,所招工人除城市貧民外,大多來自江蘇、安徽等地。工人所聚日多,在此搭建房舍,逐漸形成集市。當年陳毅市長將工人新村選在這裏,大概也因這裏最早孕育了上海工人階級的緣故吧。翻開1952年6月30日的《解放日報》,赫然可見當天參加曹楊新村落成慶典大會上當時的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向入住新村的先進工人們揮手致意的照片,那時的潘漢年英姿勃發,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而笑容更燦爛的是那些先進工人代表,他們是楊富珍、陸阿狗、裔式鵑等等,作為獎賞,他們是第一批人住曹楊新村的工人。

今天,曹楊新村的規模已從一村擴展到九村。這裏居民共有1.7萬戶,人口9.4萬,轄區內有中央部屬、市、區所屬單位200餘家。在上海市實施三個台階戰略中,曹楊新村是第一批文明小區試點單位。近10年來,曹楊新村曾先後獲得全國先進稱號6個,上海市先進稱號38個。曹楊新村街道曾在全市創造了20個第一。曾被上海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上海市紅旗集體,1995年又獲得全國最佳街道、中國街道三星等殊榮。

筆者在曹楊新村采訪時最大的感受是領略了什麼叫資源共享。

社區所擁有的各類資源稱之為社區資源,倘若依類劃分,可分為經濟資源、物資資源、地理資源、人力資源、文化資源、技術資源和信息資源等等。這些資源有的歸屬街道,有的歸屬單位,過去它們大都互不交流,隻在本單位或本係統供自家享用。這種把資源當做特權或團體利益封閉享用的特點,帶有鮮明的壟斷和封建特質,它與開放和現代這樣的詞彙是格格不入的。

由於社區形成條件及所處的地理位置差別所決定,不同社區所擁有的資源質量和數量是不同的。它是由社區的發展過程和發展特征所決定的,不同社區的資源布局、配置和使用程度各不相同。這樣,如何在社區建設中用全新的觀念考量和規劃資源,打破街道和單位的資源封鎖,拆除二者之間的圍牆和界碑,就成了各街區進步性的嚐試和有益的探索。

而曹楊新村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

曹楊新村街道工委書記章宇慧引領筆者參觀了曹楊新村。幾十年過去,這個原本的工人新村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社區內亭台生命力。別看老媽媽年紀都很大了,但總有新賦脫口而出,不管是演唱內容還是表現形式,都堪稱上乘。你看,75歲的趙愛英老媽媽揚臂指揮的英姿,頗有著名女指揮家鄭小瑛的風度,許多老外看了她的演出,都以為她是科班出身。63歲的蔣維嵋,彈得一手好琴。看她穿著拖地長裙,雲髻高聳,薄施粉黛,落落大方地端坐鋼琴前熟練彈奏的模樣,你會認為她是專業樂團的演奏家。67歲的孫佩玲十多年前從曹楊新村遷到靜安區的愚穀村,但是她離不開老媽媽合唱團,依然參加合唱團的各項活動。有的老媽媽隨兒女定居國外,但終於受不了寂寞和孤獨滋味,別兒離女,回到老媽媽合唱團的溫暖懷抱裏來。

老媽媽合唱團一直保持著60人左右,堅持每周排練,她們不僅能演唱中國歌曲,還能演唱外國歌曲。她們還自編自導了一些反映新村老年人生活的節目,如《開心裏格來》、《幸福晚年樂陶陶》、《我們愛種花》以及歌舞《我們去旅行》等等。合唱團不僅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活躍了社區的文化生活。同時,她們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上海市各種大型慶祝活動的舞台上,是上海一道綺麗的風景線。她們還經常參加外事活動,為外國客人演出,並和他們一起聯歡。在接待演出結束時經常邀請外賓跳一曲《接龍舞》,使來訪者卷入歡快的旋律,或者與來賓跳一晚輕鬆愉快的交誼舞,常常令外國客人讚歎有加樂不思蜀。

老媽媽合唱團常演常新的秘訣之一就是資源共享。文化中心無償地提供排練、演出場地,文化中心老師無償地訓練、排練和指導老媽媽合唱團,為她們的發展和提高創造了很好的外部條件。由於老師們年輕活潑,思想活躍,專業技能、藝術素質都較高,她們的介入,給老媽媽合唱團注入了新鮮血液。筆者特別注意到合唱團的指導老師,她是一個30多歲的區文化館的幹部,筆者問她何以不計報酬、不辭辛苦地蝸居在老媽媽們身邊,內心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她告訴筆者:我這樣做不隻是付出,還大有所得。雖然活豐富了、充實了,人的精神麵貌也顯得年輕和開朗。子女、老同事及鄰居見了都誇我年輕了,精神了,這些都是我參加老媽媽合唱隊以後得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