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支歌叫什麼來著,其中一句歌詞叫乘著歌聲飛翔,看到那些魚貫而入北京市宣武區公安分局戶證辦理中心的人,筆者就想起這句歌詞。我不太確定他們是乘著歌飛翔至此的,但有一點我敢確認,倘若他要來這裏辦理戶1:1手續,應該是一次陽光之旅。不久前,來這裏暗訪的北京市委副書記、市公安局黨委書記、局長強衛對宣武區公安分局戶證辦理中心進行了一係列調查,當他來到灑滿陽光的大廳,看到無限透明的新的運行機製,臉上立刻浮現出燦爛的笑容。由於領導和群眾不謀而合地確認,因此,我斷定凡來這裏辦事,絕對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陽光之旅。
龍年之秋,一連十數天,宣武公安分局領導一千人都在轄區不停地奔走逡巡。宣武區為北京老城區之一,麵積16.53平方公裏,東西方向跨度為7.1公裏,南北方向跨度為3.5公裏,常住人口19.8663萬戶,53.4725萬人。這是北京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區之一.在這樣的地方穿行,猶如在不同流向的河水裏遊走,你就是一條魚。你得用一條魚的智慧九曲十八回地探詢和辨析。即使是同一條河流,水也是分層次的,就像我們城市有街區一樣。為了提高民警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北京市公安局在全局開展了三項教育,宣武分局一幹人就是為落實三項教育而走訪人民群眾的。此時他們正把自己化為一條魚,向著河流最深的地方遊去……
走訪中,他們觸摸到了社會的底層,觸摸到了一些原來很難觸及的部位。這是些陽光照不到的地方,它們由於天長日久,成為一種難以治愈的痼疾,影響著公安機關的形象。諸多問題中,群眾反映最大的是戶籍管理問題。
戶籍管理工作是國家行政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體製沿襲製,民國以來沿用至今。1958年1月公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戶籍管理條例,明確戶籍登記工作由公安機關負責,以公安派出所管轄區為戶籍管轄區,派出所建立了相應的戶口登記統計報表製度,這一模式一直延續到現在。這種模式伴隨著我們走過了計劃經濟時期,因為適合當時的國情民情,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曾和人民群眾的讚譽一同走進記憶,成為一種塵封的美好往事。
但是,它現在有些步履維艱了。
一是它體態臃腫。全區有8個派出所,每個派出所都配備專職戶籍內勤。但是,這些戶籍民警大都是都市守望者,他們隻能在那裏靜守,卻不知居民何時能上門登記,這樣就會造成警力的大量閑置。然而,如果不去守望,去掉編製,又會使人民群眾登記無門,產生積怨。另外,戶籍登記,還要專設群眾接待室、登記接待室、微機室、戶籍檔案室等等,8個派出所8套重複的辦公設備和辦公室,造成大量人力物力浪費。據調查統計,2000年8個戶籍派出所全年共辦理各種戶口遷移和證件手續9.1044萬人,日辦理量為249人,平均每個派出所年辦理量為1.1381萬人,日辦理為31人,如果按辦理一人戶口平均需要7分鍾計算,每個派出所一天實際辦理的時間不足4小時。與之比對的是區內的銀行係統的各類金融網點,在110個網點中,每個辦理點日辦理量高達300餘宗,兩者相比,全區8個派出所日辦理量總和還沒1個金融儲蓄網點的辦理量多。另外,由於地域大小和人口數量等情況的差異,8個戶籍派出所辦理量也存在著差別,如白紙坊派出所日辦理量相對較多,平均46人,而椿樹派出所隻有18人,工作量存在著明顯的不均衡問題。這種忙閑不均,人力物力的浪費完全是體製本身的罅隙所造成的。
這種管理模式還製約了規範化管理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在通常情況下,一個居民辦理戶15要經過主管戶籍民警、所長及分局戶籍處層層審批方能完成,在這個被人為抻長的管道裏穿行,居民們自然會備感艱難。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似乎是這個體製下每天都要上演的固定節目。居民在這樣的情況下,本來出門時的心情很不錯,他或許是新添了一個大胖孫子,或許是剛剛攜來美人歸,這種人生樂事往往不可多遇,想乘興而去,在喜慶的日子辦了戶口去尋找雙喜臨門的感覺。就在這時他來到了派出所。他因這種繁瑣就折了最初的興頭,緊接著就因你的零度表情而有些懊喪,這時,他或許碰上一個不負責任的民警,他運用手中的權力對前來登記的人進行刁難,於是這次原本是幸福之旅的體驗就會成為痛苦經曆,他或許會因此改變人生的看法。而值得注意的還有戶籍管理條文不太明晰,公開性不強,政策透明度不高等問題,在掌握政策上隨意性較大,同一性質的戶口遷移,由於經辦民警素質不一,掌握政策水平不同,或者人際關係有遠近,往往出現不同結果。這種沒有統一量化標準和規範標準的做法,很像手工作業,所謂尺度標準很容易即興發揮,這種模糊狀態為申報戶口方麵的不正之風創造了條件。戶口戶口,沒有戶口,難以糊口。中國的戶籍製度,千年相襲,從古代走到現代,薪火相傳,已經滲透到老百姓血脈裏了,因戶口和分配住房、子女人托、入學分配、看病住院等緊密相連,關涉到每家每戶的切身利益,老百姓都把它當做天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