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3 / 3)

筆者在吉林市文明辦主任滑天德和副主任李天林等人的陪同下,特意來到鬆江路,觀看這個頗有創意的作品。

正是夕陽西下時分,江濱大道上車水馬龍。剛下過一場急雨,道路還殘留著一些水泊,騎自行車的下班人流像風一樣掠過來,濺起高高低低的水花。

滑主任指著江邊的人行道說,這些就是去年新修的,原來這一帶道路特別狹窄,也沒有什麼裝飾。因為沿江大街的建築物較多,道路不可能向裏延伸,於是,我們就把眼光投射到了鬆花江上。我們不僅大膽地向內江拓展,而且也不影響江水的流瀉,這樣一舉兩得。道路拓寬之後,我們對它進行了美化,鋪了彩色瓷磚種了花草,裝了街燈,並且還修了露天舞台。去年國慶節聯歡晚會就在這裏演出……

順著滑主任的指向,筆者看到了延伸在江裏的一個頗具現代感的舞台。

夕陽裏,橘紅色的江水緩緩流動,它們抱擁著那個被陽光鍍成美麗亮點的平台,夢幻的意境就在視線中慢慢升騰……

聽當地人說,因為有了這樣的沿江路,賞江觀景的興致就更高了。鬆花江是一個四季都讓人賞心悅目的去處。冬天,來到這裏可以觀賞霧凇冰雪節。自從1991年吉林市舉辦了首屆霧凇冰雪節之後,冰雪資源在這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和開發。瓊花初落疏疏雨,柳枝輕搖淡淡風,紗籠銀菊紅顏隱,哪得遊人不動情?那時,十裏江堤銀色霧凇花開花又落,五洲客人來此觀光如潮奔湧一浪高一浪。吉林市的霧凇冰雪節天下有名,是經國務院批準的中國40個地方民俗節日之一,每年都有大批中外遊客來此觀賞霧凇奇景。吉林冰燈,也是此地一絕。最早的冰燈是用水淋雪結冰後再進行雕刻的,現在,冰燈中的蠟燭已被五顏六色的彩燈所取代。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沿江觀燈,仿佛走進了異彩紛呈的水晶世界。岸上有冰燈,水上還有河燈。吉林河燈,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風行,如今愈來愈盛。吉林市舊稱船廠,此地燃放河燈的習俗初始為超度亡靈的,因船工、水手常有落水溺亡者,人們認為,溺死江中的淹死鬼陰魂不散,隻有找到替死鬼,才能重新托生,所以它們常常風行江上,像蛇一樣行走,隻要找到意中人,鬼們就會死纏活纏,把你拖進江中溺水而斃,成為新鬼。而那些舊鬼就化為一縷輕煙托生而去。為了讓船工們安心工作,水手安心操練,每年農曆七月十五13,主政者就請來僧道在江邊做法事,燃放河燈就是法事的重要內容。後來,河燈燃放漸成習俗,成為民間過節的一大盛事。吉林河燈,最早叫糖燈,燈盞用蕎麥和糠皮經蒸製而成。燈芯以麥稈或蓬梗用穀糖油和米汁澆附製就。點燃後,青光熠熠,青煙如雲,給江麵籠罩一層神秘的氣象。因此燈工藝複雜,成本高,以後又改為紅紙糊就的蓮花形燈,底部浸蠟防水,燈芯改為蠟燭。這樣一來,因製作簡便,施放容易,放河燈的數量就大大增加,場麵也大大壯觀了。據《吉林通誌》載:江中以船載荷花燈,燃燈順流,如萬朵金蓮浮於水麵,船僧佛經,鐃鈸鼓吹並作,士民競視,接踵摩肩。足見當時放燈場麵的宏大。解放後,吉林市人仍保留燃放河燈這一傳統習俗,但在內容上剔除了迷信色彩。並且把河燈放在冬季霧凇節期間燃放,使這一傳統的民間活動又有了新的魅力。千裏冰封萬裏雪飄的隆冬時節,鬆花江流經吉林市的江段,依然川流不息,可謂天賜勝景。夜幕初降,月上雪柳,江麵上輕霧繚繞,萬盞河燈順流而下,江上燈火點點,彩船遊弋;岸邊,樂聲悠悠鼓鑼鏗鏘,彩燈絢麗旗幡招展,人流如潮,笑語歡聲。當你身臨其境,你的頭腦中就會自然浮現一幅當代的清明上河圖的影像……

這就是美麗的鬆花江。